本篇文章2564字,读完约6分钟

钱塘沈家和富阳谢家在吴越王钱镥统治江南期间发迹,后任进士、出官。 例如,钱塘沈家出沈括、沈辽、沈逵,被称为“三沉”。 “三沉”在北宋中叶与苏轼父子“三苏”齐名,其中沈逵在宋英宗一日也开封过知府,享有很高的威望,名声远扬。 富阳谢家出谢涛、谢江等人,其中谢涛娶了沈括的阿姨,等于沈括的阿姨。 谢江是王安石的亲戚。

钱塘沈家、富阳谢家、临川王家、南丰曾家、分宁黄家,这些家族长期结婚,彼此有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 例如,沈括的阿姨嫁给了富阳谢家,生下了儿子谢江。 和谢江结婚生子,女儿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结婚,儿子谢景一开始成了黄庭坚的岳父。 王安石有个弟弟王安国,和曾功的妹妹结婚了。 也就是说,钱塘沈家的女儿嫁给了富阳谢家,富阳谢家的女儿嫁给了临川王家,临川王家的儿子嫁给了南丰曾家的女儿,富阳谢家的女儿嫁给了分宁黄家的儿子。 通过婚姻关系,江南的两大世家与江西的三大世家紧密相连,我们的主角黄庭坚也成了沈括、曾巩、王安石等亲戚。

名门望族家庭出身,深厚的亲戚朋友关系,都给黄庭坚带来了很大的特点。

黄庭坚还没成年,父亲就病逝了。 如果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父亲一死,家庭就会失去支柱,经济上陷入贫困,心理上也有可能产生问题。 但是,黄庭坚不同,他生活在世家大家庭里,几个叔叔都是高官,谁都可以帮助他。 他叔叔也很厉害。 有权力也有文化。 可以为黄庭坚提供相当好的学习环境。

黄庭坚的叔叔叫李常,是南唐皇族的旁系子孙,也是北宋着名的藏书家。 李常青年时代在庐山读书,藏书近万卷。 后来李常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将藏书和书房捐赠给世人,取名为“李氏山房”。 苏东坡是李常的好朋友,为李常写了《李氏山房藏书记》,赞扬李常勤奋读书和藏书捐赠的善举。

李常不仅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也是司马光的好朋友。 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当上首相,在少年皇帝宋哲宗和垂帘听政治的老太之后,推荐李常,让李常成为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管辖财政,相当于财政部部长。 在此之前,李常担任御史中丞和吏部尚书,前者相当于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后者相当于人事部部长。

有这么闪亮的叔叔翻唱,黄庭坚的成长之路自然顺利。 父亲去世后,他投奔李常官雅,在李常官雅读书,从书法到文案都被仔细拨过,早早考上了进士。 古人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进士合格率极低,一个人的体力在50岁之前通过进士,就太棒了。 黄庭坚23岁时成为进士。

宋科举必须通过三级考试:解考、省考、殿试。 解是地方考试,市长或省长级地方官主持的省考是中央考试,教育部部长或文化部部长级京官主持的殿试也是中央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黄庭坚19岁在江西老家参加解试,一次通过,而且排名第一。 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名? 首先是书法漂亮成绩优秀,然后肯定也和家庭背景有关。 宁黄家是江西数一数二的望族,从黄家出来的高官像星星一样闪耀,地方官怎么能不给黄家面子呢? 如何不让黄家考生名列前茅?

但是,解考并不严格,地方官有基本不受限制的裁量权,如果想让谁通过就可以让谁通过,有后台的考生大多不参加考试直接被地方官采用。 到了省考环节,考题保密,考场封闭,试卷糊名,比解考公平,比解考难多了。 通常,能够通过省考试的考生,就是通过了进士。 之后,参加殿试只不过是步行或决定等级。 黄庭坚20岁来开封参加省赛,落榜。 23岁又开封参加省考,这次终于通过了考试,之后顺利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大概在中进士那年,黄庭坚结婚了。 那是他第一次结婚,妻子是京官孙觉的女儿,孙觉是叔叔李常的好朋友。 从常识上来看,这门亲事应该是李常说的媒体。 李常应该告诉孙觉了。 “哥们,我有侄子,宁黄家的年轻人,门第高,学问好,和你家女儿年纪差不多,能让他当你儿子吗? ”。 孙觉欣然同意,并在那里结婚了。

叔叔是官员,公公也是官员,黄庭坚比老百姓子弟出身的进士便宜。 宋进士做官,必须由在职官担保。 当官后晋升,也要在职人员担保。 朝廷制定了这个规则,一是要兼顾成绩和能力——分数高的进士不一定能力强,所以要通过现任官员保证这些新科进士有解决政务的能力。 二是拘留官员,希望他们不要贪污,谁乱说,他和他的担保人一起搞定。 法院的意图很好,但不公平:黄庭坚这样世家的孩子,认识的官员真多,随便就能给自己找很多担保人。 平民的孩子们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不容易,要辛苦进入进士,还要向官员要求自己保证。 否则,你不会成为官员。 无论是平民亲戚家人还是平民,都没有认识官员的机会吗? 即使认识一两个官员,为什么要让人提供保证?

“寻味开封:黄庭坚的微信朋友圈(中)”

1067年,23岁的黄庭健春风得意,娶了进士为妻,获得保证,毫无悬念地参选,到叶县做了县尉。 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兼武装部部长。 但是,像大部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那样,由于资源好,机会太多,往往不善于把握和珍惜。 黄庭坚就任叶县时,带着新婚妻子和大队仆人,游山玩水,停止散步,停止散步。 从开封到叶县,只有几百里的路,黄庭坚竟然在第二年赶到了。 法院规定了他几月几日前到任,但他没能做到。 他的领导人,当时汝州长官的大臣富弼非常生气,差点拿走他的乌纱帽。 幸运的是,他的叔叔李常和岳父孙觉和富弼有交情,所以黄庭健躲过了抢劫。

宋朝的地方官一般每三年一人,任期届满后可以回北京述职。 黄庭坚因为上任迟到,任期也延长了一年。 1072年,28岁的黄庭坚离开叶县,回到开封述职。 然后在开封通过选拔教育官的考试,再次顺利通过,被派往大名府担任国子监教授,相当于直辖市教育局局长,官位比在叶县担任县尉时高一级。

在此期间,黄庭坚的第一任妻子孙先生因病去世,他继续和富阳谢家的女儿结婚,继父谢景一开始也是官员。 还是在这个时候,黄庭坚认识了苏东坡,成为了苏东坡的学生。

当时苏东坡已经名垂天下,但从仕途上讲,黄庭坚得不到苏东坡的任何帮助。 相反,苏东坡犯罪的政敌太多了,所以政敌们每次攻击苏东坡,都会载着黄庭坚,牵连黄庭坚。

1079年,政敌从苏东坡的诗集中发现了讽刺皇帝的“证据”,将苏东坡关进御史台监狱,爆发了“港台诗事件”。 1080年,苏东坡的案件审理结束,被与苏东坡密切交往的官员、降级或罚款。 黄庭坚没有被降级,但被罚款。 正好在大名府担任国子监教授的任期届满,再次返回开封,等待朝廷的下一次任命。


标题:“寻味开封:黄庭坚的微信朋友圈(中)”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