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07字,读完约8分钟

刘永加

曾巩(公元1019年~公元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后居临川,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北宋都开封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去东京两次认识名家

曾巩第一次来开封,是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这一年17岁的他第一次去北京赶考。 虽然名落孙山,但他幸运地认识了王安石。 今年的王安石15岁。 后来得知他和王安石是同乡,两家有婚姻关系。 王安石夫人吴先生的祖母曾先生是曾巩祖父曾致尧的女儿。 曾、王两家有密切的交流,曾巩的父亲很容易向王安石学习父王益和学问。 但是,两个孩子的时候,少年没有交往。 直到曾巩进京赶考的时候,他和父亲一起在北京的王安石在书店认识,相互仰慕,结成了好朋友。 他们一起逛书店,谈时政,写文章,很投机。 从此,曾功佩服王安石的才能,此后曾功多次向欧阳修推荐他。

曾巩第二次来开封是在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这一年22岁的曾巩再次来到东京,作为官员子弟先进入太学学习。 曾巩的父亲曾易占太子中允、太常博士,在如皋、玉山、信州3县担任奉行。 第二年曾功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但还是没有通过。 这次来北京,让他高兴的是,他又见到了好朋友王安石,时隔五年再次相见,两人自然很高兴。 然后曾功还见到了仰慕的欧阳修。 欧阳修比曾功大12岁,在京师的前任馆长馆长校勘,后转任太子中允,修同修礼书。 随着诗文改革创新运动的进一步迅速发展,欧阳修的文学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善。 曾巩读了欧阳修的许多文案,钦佩欧阳修的文采和见解。

当时曾功想马上见到欧阳修,但他又犹豫了一下,害怕被人说爬上了当权者。 于是他先给欧阳修写了信。 这就是有名的“上欧阳学士第一书”。 在信中,曾功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后,赞扬了欧阳修的文采,认为他是现代文坛的泰斗。 之后,他说自己不是随波逐流、攀叶的小人,欧阳修不要把它看成平庸之辈,希望欧阳修能接受他的学生。 连同信一起发了一点他的文案。 欧阳修读了这些文案大加赞扬,给他很高的评价:广文曾生,文知识很可怕。

结果,欧阳修亲自会见曾功,非常热情地接待他,评价曾功的人品像他的复制品一样真诚、有内涵。 曾巩看到欧阳修的家,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摆舞台。 确实,欧阳修当时还没有开封自己的宅邸,是租来的房子,所以他更敬佩。 他们开始热烈地交谈。 在讲话中欧阳修说了几次。 “经过我门的有千百人,一个人生而高兴。 这说明欧阳修迷恋曾巩,接纳曾巩,把曾巩视为得意门生。

曾巩希望欧阳修对他的文案提出意见,让自己进一步修改和提高。 欧阳修说:你的文章特点奔放、雄浑,这对五代以来扫荡轻靡妖冶的文风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文采平平。 文案博大精深,藏而不藏。 他决定曾巩文案并将其引导,意在逐渐收敛波澜,使观点逐渐明朗,逐步深入,锋芒不外露。 从此,曾功在欧阳修的指导下,文章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奔放的雄浑变成了典雅的醇厚。

被欧阳修认可

在这里,有人问曾功这么有才华,也被欧阳修认可,但为什么多次不及格? 本来,宋代科考是专门以辞职信取人的,所以考生必须要四六句,也就是骈文,也就是所谓的时文,才能通过。 所谓骈文,注重文案的形式,注重辞藻、战、押韵,不注重文案。 因为这个文案的空洞,脱离了现实。 曾巩鄙视这样没用的文案,所以自然不会写这样的文案。 考试的时候,曾巩用自己擅长的汉唐古文考试,结果名落孙山。

欧阳修得知曾巩不及格后愤愤不平,给他写了《送曾巩秀才序》。 复印件显示,有司考试选拔人才都是按一个统一尺度进行的。 如果有不合身的东西,就扔了不取。 上司的尺度有那么准确吗? 像曾巩这样的人才考不上进士,这样的考试尺度应该改革吗? 显然欧阳修对当时的科举考试文案提出了质疑。 在这次礼部考试中,王安石进士,排名第四,从此进入职业生涯。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38岁的曾巩和弟弟曾牟、曾布、表弟曾阜、妹夫王无责、王彦深六人一起第三次来开封参加科学考试。 这次偶然,主持会试的是曾功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引理,曾功等6人一起出了金榜的题名。 中士在开封呆了一会儿后,欧阳修为他开了送别会,正好王安石认识常州,也和梅瑶大臣在一起。

与王安石产生不和

曾功第四次来开封是在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老师欧阳修举曾功到首都当馆子校勘、集贤校理。 此前曾担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的司法入伍,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曾巩再次上京后,埋头工作,很快校订了《战国策》《讲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进行了大量整理工作 在此期间,王安石回到开封的翰林学士学位,王安石开始提出变法的构想。 曾巩和王安石就变法达成一致,但对如何变法意见分歧。 曾巩曾向王安石提出建议,结果王安石未能被采纳。 他在《过介甫归偶成》一诗中说:“心交不厌,忠告期有补。” 直言不讳,言之多矣。 知道的人还在恢复,但悠然谁能说呢? 由此可见,两人在变法问题上确实存在分歧,曾功说服王安石,但王安石完全不接受曾功的意见。 之后,两个人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当时对曾巩任《宋英宗实录》的探讨,被认为是站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一边的。 在这种情况下,曾巩很伤心,但不久就被要求加入越州的任通判,远离了权力中心。

“曾巩在开封”

在这期间,曾功认识苏轼兄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唱歌。 后来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了,苏轼邀请曾功给父亲写墓志铭。 曾巩怀着对苏洵的崇敬之心,仔细写下了苏洵的墓志铭。 曾功对苏洵很了解和欣赏,为此,文案对苏洵的生平和文学成果进行了准确和情感的评价,不失文采。 所以清朝储欣说:“能说出老苏先生文章的,曾公也。”

修改《五朝国史》

曾巩再次回到开封是在神宗元丰3年(公元1080年)。 宋神宗召见曾功,大力赞扬他。 那时的曾功已经六十多岁了。 召见后,神宗下敕令:曾巩在历史学上被称为士类,宜典五朝史事,遂以为是修撰。 然后,复合敕公说:这位特用勋爵的渐变。 当时修国史的人很多,选择文学的是大臣监,没有一个人付五朝大典,曾巩是特例。 第二年,宋神宗下令曾功编纂历史馆,与太常寺判案,专攻历史事,修《五朝国史》,五朝指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

但是曾巩正要修这本书的时候,他发现了很多问题。 书中包括很多人物和事情,有些话题很敏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另外,中央机构和各军州府县提供的资料还不充分,还有很多人在攻击“五朝国史”。 因为曾巩向太祖歌颂歌功,让太宗的子孙神宗不高兴,后来渐渐不支持他了。 这一切,曾功经过仔细考虑,他提交了这本书的草稿,幸运的是他复制收藏了另一份副本,并给宋神宗写了《计划免除五朝国史状的修补》,所以宋神宗批准了他的这个要求。 曾巩这本书的手稿后来被宋太祖子孙赵世雄盗抄了一份,于南宋绍兴年间出版,书名为《隆平集》,署名宋曾功撰。

之后,宋神宗任命曾功为中书舍人、正四品官位,为职务官,负责敕令草案。 曾巩没有辞职,但宋神宗这次不听他的,坚决让他上任,所以他不得不兢兢业业地继续工作。 早在这一年9月,曾巩的继母朱太夫人就病逝了。 到了元丰6年(公元1083年)春天,曾巩兄弟三人把母亲的棺材搬到老家南丰。 王安石和曾功虽然政见不同,但好朋友、亲戚王安石也一起去埋葬。 曾巩因为年纪大,在中书舍人工作非常忙,不幸生病,加上失去母亲的痛苦,曾巩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到江宁的时候,曾巩已经丧得无法前进,不得不停止治疗。 王安石也和他留在一起,每天去曾巩病床前探望,尽了好朋友的心。 那年4月11日,曾巩在江宁府病逝。

对于曾巩的不幸逝世,人们感到非常遗憾。 特别是他的朋友很伤心。 苏辙专门写了一首诗《曾子固舍人挽语》。 这也是曾巩的盖棺定论和很高的评价。 少年流浪马光禄,末路骆腾朱会稽。 儒教远赶稻下,文言近于汉京西。 碑文不会持续一辈子。 这一天的铭诗是谁写的? 从庐陵门下士来看,十年零落晓星很低。

标题:“曾巩在开封”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