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7字,读完约2分钟

地点:文庙街

参加者:刘海永(《开封日报》、《开封梁晚报》特约投稿人,近年来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和文化发掘。 )

近日,记者跟随刘海永老师来到文庙街文庙旧址,寻找开封康熙御碑。 记者在存放康熙御碑的学宫遗迹附近因施工,看到墙壁上裂开了一个大洞,通过废墟接近御碑。 碑的赤柱斑驳,屋顶部分倒塌,有点苍凉感,但哪块御碑依然朴素?

刘海永告诉记者,开封府文庙于明代永乐五年( 1407年)被称为开封府儒学,原址多次搬迁,清顺治九年( 1652年),知府朱之瑶将文庙搬迁至现在的地方。 朱瑶建左庙右学、左庙即文庙、右学即学宫。 根据《开封府志》,庙里的大成殿七楹、戟门三楹、棱星门三楹,外面是面包池。 左右圣城、贤关二坊、名宦、乡贤二祠、雷门外各建三楹、启圣祠三楹。 文庙之后,寺西有儒学大门仪门各三楹、明伦堂五楹、千秋道脉房之一。 后尊经阁东西邻房各九楹、儒学教授宅一处、文庙东、前堂三楹、后堂三楹。 由于水灾,现在只有一个棂星门。

庙西儒学又称学宫,后改为学校,曾一度迁往开封市九中、开封市九中东郊后,部分被教育局教研室录取,后被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录取。 刘海永说,文庙旧址原是开封市七中学校所在地,开封市七中搬迁至学院门后,旧址是开封第一师范学校的交接。 古代建筑留下的大殿后壁自古以来就被使用,一边建造厕所一边建造民房。 1979年,墙上隐藏的康熙写的6块御碑,经过经年的冲刷,展现出庐山的真实面目。

刘海永说:“1984年,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建设校舍时,该校后院厕所北壁的康熙御碑6枚再次见到了日照。 这6块御碑分别是功存河洛碑(长3.04米,高0.33米)、嵩峻极碑(长3.19米,下部不在土中)、灵冒安澜碑(长3.4米,高0.95米)、昌明仁义碑(长3.19米) 每块碑上都有康熙御笔的印玺。 之后,经过市政协委员的连年视察和呼吁,1996年左右,棂星门内新建的碑文廊中收藏了这些御碑。

现在康熙为河南一些名胜写的这些扁额,当场几乎都失去了,这些意外留在开封的康熙御碑证明了当时康熙帝文治武功、励精图治的片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御碑变得越来越珍贵。

标题:“康熙御碑”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