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3字,读完约4分钟

民生街西侧的红色洋房

禹王台公园内的红洋楼

刚毕业那年,单位的杨老师家住在红洋楼附近,当时我很好奇。 这个名字多么有才华和诗意啊! 之后专门去那里考察,因为红洋楼在部队院子里,所以不能靠近,只能从很远的地方看,但还是两幢红洋楼,近百年的建筑依然保留着风采。 多年后,我发现开封竟然有三处红色洋房。 在禹王台公园内,一个在金梁里街,另一个在陇海铁路南侧的民生街。

首先说禹王台公园的红洋楼,她是开封最早的红洋楼,俗称红楼。 这座建筑物隐藏在花木深处,翠柏的红色墙壁格外美丽。 这座大楼建于约1904年,起因于汴洛铁路的建设。 当时,比利时企业承包了开封俄铁路建设工程,中方与比利时签订了开封俄铁路借款合同。 比利时从比利时和法国派遣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 调查路线的欧洲人在开封后,首先扎营,发现禹王台离工地很近,环境很安静,于是在禹王台柏林北侧,建造了这座欧式风格的宿舍。 这座楼的主楼从东到西坐,面积5间宽,进深1间,楼高2层,从红砖到山顶、木质地板、雕刻玻璃,穹顶上绘有圣经故事的美丽图案。 通过左右方向的封闭型带窗的走廊上楼梯,到达二楼,高腰砖砌的花眼栏杆很美。 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没有许多雕刻,底色的红砖没有粉饰,简单大方。 1985年冬天,一场火灾烧毁了室内美丽的装饰。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物是修理后的样子。 今天,我们看不到当时的样子。 这座楼的开封人还叫她二七楼。 1923年春天,郑州铁路工人举行罢工时,开封铁路工人积极应对,罢工前期,工人们为了避免当局搜查,选择远离车站,在花木繁盛的这座大楼里商议大事。 张恪在河南省建设厅厅长时,在禹王台公园内组建河南省农林试验总场时就住在这里。 20世纪30年代中原战争期间,冯玉祥在这座大楼里设立了战地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第一任总督吴芝农田也在这里疗养。 河南农学院的图书馆曾经设在这里。

“寻访开封三处红洋楼”

开封的第二座红洋楼建于1910年,建造时采用红砖红瓦,被誉为故名红洋楼。 1910年10月,美国神父施爱礼在开封市南关金梁里街购买312亩,3幢建筑大楼、8幢小楼、数百间平房。 据《开封市志》报道,施爱礼于1909年在鸱鸠市街创办济开封中学,1915年迁往金梁里街原华内男女圣经学校旧址,俗称红洋楼,后建成真光中学、施育女子中学、小学。 二战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进驻该红洋楼。 新中国成立后,该大楼曾被部队采用为军营。

开封的第三处红洋楼是现在成为国保的红洋楼。 这里有两座红色建筑,开封南关陇海铁路南民生街,东西相濡以沫,风雨沧桑近百年。 原有的商用建筑承载着政治风云,见证了历史进程。 那一年,河南邮政由外国人经营,为给予河南邮局邮政事务长和会计长办公室及住处而建设,当时购买了33.85亩土地。 东红洋楼当时是英国邮政长阿良西公寓,规格高于西红洋楼,西红洋楼为丹麦人会计长光器格住在公寓里,1917年由当时省邮局的张松友负责建造。 西洋楼550平方米,东红洋楼880平方米,两座大楼同年开工,持续了5年。 建于1921年5月,很快就被采用了。 1921年至1937年为当时的邮政事务长和会计长居住,但日军在开封期间搁置,1946年被联合国救济局聘用。 1948年,作为河南省邮电管理局局长的办公楼,1949年改为职工学校教育用房,后来被驻汴某部队录用。

“寻访开封三处红洋楼”

东西两红洋楼都是18世纪巴洛克式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建筑平面呈丁字状,是坡屋顶。 外墙为红砖清水墙、白灰接缝、水泥装饰线拐角处的门套和窗台口。 室内木地板、木楼梯、水卫厨卫生间齐全,木质门窗、正门内有大厅、会客室、侍卫人员房间,西侧为餐厅,底的后侧有转换式三走楼梯,楼上为卧室、书房、客厅,装饰考究,建筑造型自由 两座小建筑物的外包装以红色为主调,装饰华美,历久弥新。 东红洋楼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1946年7月19日,周恩来与国民党开封谈判黄河回国时就住在这里。 1952年,毛泽东视察柳园口时也住在这里。

开封的三处红色洋楼,像姐妹矗立在中原大地上一样,笑着看着岁月的风云,静待时间的变迁,不怕面部老化。 她们知道,所有的风都吹向她们,所有的日子都被她们陶醉。 这些建筑由于担负着开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增加了近代开封建筑中的巨大美。

标题:“寻访开封三处红洋楼”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