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薪行动不能沦为“纸上维权”
逸舟
河南省濮阳市人社局、省人社厅前不久接续发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公告,承建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项目的四川炯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因长期拖欠 60多名农民工171.83 万元工资赫然在列。这一公告与濮阳市此前宣传的“护薪行动为 2093名农民工追讨工资3095万元”的“亮眼成绩”形成刺眼对比。当宣传的“成绩单”遇上农民工迟迟无法兑现的工资条,暴露的正是部分地区“护薪”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深层病灶。
从此前各部门官方发布消息和媒体新闻来看,河南省近几年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堪称“体系完备”。濮阳市2024年出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11 条措施”,强调“源头防欠、依法惩欠”;河南省2024年11月启动的“安心行动”,宣称通过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挽回损失超 2400 万元。这些政策文本中,“首问负责”“第一时间处置” 等表述掷地有声,俨然构建起一张密不透风的权益保护网。
但回到濮阳石油化工学院项目的现实,这张 “网” 却成了漏洞百出的“筛子”。材料表明这60多名川、皖籍农民工于2021年11月至2023年底参与施工应得的血汗钱,在2024年1月结算确认后,被劳务方以“总包未结算”为由拖延,总包方则以“款项已付超”推诿。当农民工一次次走进信访局、劳动监察部门,得到的永远是“正在走程序”的敷衍。直至2025年3月,该劳务公司被列入失信名单,欠薪问题仍如沉疴难愈,诚如政策中的“限期整改”成了“无限拖延”,“联合惩戒”沦为“纸上公示”,所谓的“绿色通道”在农民工讨薪维权的道路上筑起了无形高墙。
据反映,这种“政策空转”的恶果,正压得 60 个家庭喘不过气。当前正值夏收农忙与秋季开学叠加的关键期,被拖欠的每一分钱都是救命钱:四川广元的董某因工伤无钱医治,安徽灵璧的张某凑不齐孩子学费,四川巴中的李某连子女婚期都因缺钱一拖再拖。这些家庭的困境,与党委政府“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要求形成尖锐反差,更让“护薪行动” 的宣传显得格外讽刺。
更深层的危险在于,当“依法维权”的路径被层层梗阻,当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在推诿中消磨殆尽,民生问题就可能演变为社会风险。这些农民工曾因相信政府重点项目的公信力而来,如今却在维权无门中濒临绝望。据称讨薪无果的部分工人已分散到河北、北京打零工“边讨生活边讨薪”,若问题持续发酵,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舆情和风险,冲击社会稳定大局。
根治欠薪不是“宣传竞赛”,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大事。濮阳案例警示我们:列一份失信名单、发几篇政策通报,远不是 “护薪”的终点。唯有打破“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惯性,压实总包单位先行清偿责任,严查监管部门不作为,让每一分欠薪都能追讨到位,才能让“护薪行动”真正暖到农民工心坎上,让法治社会的温度穿透“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心灵鸡汤:
标题:护薪行动不能沦为“纸上维权”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jj/7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