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1字,读完约6分钟

在城市丛林还没有占领荒野的年代,人类追草放牧四方,放牧牛羊,田园牧歌的景象。

《诗经》中有一首歌与放牧牛羊有关。 “谁说没有羊? 三百维群。 谁说没有牛? 九十只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它的耳朵湿了。 ”

谁说没有羊? 群有300只。 谁说没有牛? 又肥又有90头.你的羊群来的时候,看到羊角整齐. 你的牛来的时候,我看到牛的耳朵在摇晃。

想象一下,听了这首歌,数百只羊和近百头牛一起出动,那是多么壮观的画面,多么丰富的生活。

这种放牧生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我们知道,狗是人类最早驯化成功的动物,至少在15000年前,人类将狼驯化为狗,但牛羊驯化的历史一直很晚。

现在我们来谈谈牛的驯化。 年,云南师范大学研究了黑龙江省肇东市太平乡周家店村坤泥沟出土的牛颌骨。 那是10600年前原始牛的下颌骨,但留下了人工饲养的痕迹。 据此,可以认为至少10600年前东北居民开始驯化原始牛。

原始牛简称“原牛”,是现代黄牛的祖先。 与牛相比,原牛高、头大,可以长到一吨或两吨重,简直就是小号的大象。 牛从原牛那里驯化了,但原牛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东亚、南亚、西亚、欧洲、美洲、非洲,我们再也看不到原牛。 原牛为什么灭绝了? 不是因为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是因为在最终灭绝之前一直被人类杀害。

在2000多年前的手稿中,古罗马人是这样说原牛的。 “这动物比大象小一点。 他们颜色独特,体型巨大,速度惊人。 无论对人还是野兽,他们都不气馁。 这个动物不能驯化,所有驯化的尝试都失败了。”这个记述的结论不正确。 因为原牛可以驯化。 如前所述,黄牛和西班牙斗牛都是原牛的后代。 但古罗马人确实写下了原牛的形态、习惯和攻击能力。

古罗马人尚武,原牛越凶猛,他们征服原牛的热情就越大。 几个猎人包围了原牛,几个武士屠杀了原牛。 有人需要原牛的肉和皮毛,有人用原牛的牛角装饰客厅,有人想通过杀死原牛来展示自己的勇气。 经过2千年左右的长时间捕杀,原牛在欧洲大陆消失了。 1627年,欧洲最后一只原牛死亡,地球上的原牛完全灭绝。

虽然亚洲大地上生活着越来越多的原牛,但古代的亚洲人由于对自然界缺乏注意和记录的热情,也缺乏相关记录,所以不知道亚洲的原牛是什么时候灭绝的。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牛尊,是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在造型上,这位铜尊塑造了尚未驯化的原牛。 想想看,商朝人一定见过原牛。 后来明清帝王出巡的时候,商朝贵族可能也像用大象装饰仪仗队一样役使过原牛。 当时中国人已经开始饲养黄牛,在帝王园饲养中饲养几头原牛比慢慢吞食的黄牛要威风得多。

我们知道,商朝人特别迷信,战争、祭祀、结婚、建设,常常要占卜。 他们流行采取“龟卜”和“骨卜”两种占卜形式。 前者是在龟壳上打洞、烘烤产生纹理,通过观察纹理的形态来预测未来的。 后者的方法相同,只是把龟壳变成了兽骨。 当时占卜用的兽骨大半是牛骨,其中有原牛的骨,也有黄牛和水牛的骨。 由此可见,至少在商朝,原牛和黄牛也并存。

也知道商朝人占卜后,会在龟壳和兽骨上刻复制品。 这些副本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牛”字,形状像简化后的牛头:中间的纵向代表牛的脸。 上面两幅画很长。 是牛角。 下面两幅画很短,牛耳。

甲骨文中还有一个与牛相关的词。 例如,告示口的“告”表示牛伤人,人去告示口。 例如,牢房的“牢”指示关牛的地方。

古代中国人养牛不是为了先吃,而是为了借助牛的力量耕田。 孔子门下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 一个是司马耕,字是小牛。 很明显,这两个名字把耕地和牛联系在一起。 但是,甲骨文中没有“耕”字。 之后出现的金文、大篆书、小篆书、隶书等汉字系统中都有耕字,但字形为什么都与牛无关呢?

理由有两个。首先,原住民的耕地最初不依赖畜力,而依赖人力。 “耕”是耒和井的结合,耒是翻土的树叉,井是灌溉的水源。 尖头,绑短棍,它就会变成耒。 撑着双手,用脚在下面蹬着翘臀绑着的短棍,之后就像用铁锹挖土一样,可以一次次轻柔地耕种,播种。 这样耕田,虽然耕得浅,吃力,但比不翻土强得多。 其次,因为成功驯化牛的时间比狗晚,所以古人最先借用的畜力可能不是牛,而是狗。 汉字有与“耕”同义的字“耦合”。 在金文中,结合的字形是两个人一起耕地。 但在Oracle,结合是狗在拉一只耒。 据字形估计,在商朝和商朝以前,我们中国人可能曾尝试过用狗拉简易犁。 后来发现牛的驯化和饲养越来越成熟,牛的耕地比狗更可靠,牛的耕作取代了狗的耕作。

“【寻味开封】牛从远古走来”

在牛耕普及之前,非洲人用鸵鸟耕地,欧洲人用骡子耕地。 说中国有狗种地,其实并不奇怪。 但是,商朝和商朝说以前是用狗耕种的,这不过是基于拷贝符号的推测。 应该推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吗? 需要用考古实物进行验证。

有些我们可以肯定,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农业就离不开牛耕了,牛成了以前传农业最重要的畜力。 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一位名叫张廷珪的大臣说。 “你依赖人民,人民依赖食物,食所资助耕作,耕所资助牛。 废牛则耕废,耕废则食,食则民亡,民亡则凭什么? ”。 (《新唐书·张廷硅传》)帝王由百姓养活,百姓由粮食养活,粮食由耕作获得,耕作离不开牛。 如果牛死了就不能耕作,不能耕种,就不能得到粮食,如果粮食得不到,人们只能饿死,老百姓饿死了,帝王由谁养活?

张廷珪站在帝王的立场上说了这句话,但他的结论是牛很重要,没有牛就没有帝王。

标题:“【寻味开封】牛从远古走来”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