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1字,读完约3分钟

我老家每年端午节前夕都会出现忙碌的景象。 在欢乐的笑声中,村里美丽的大女儿小媳妇把小竹篮挂在肩上,笑着走到村外的芦苇池摘下葱郁清香的芦苇叶。 回家后,用冷水洗新鲜的芦苇叶,在锅里蒸一下吃饭的时间,取出来晾一会儿,包上粽子,准备甜蜜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盛景,宋朝诗人戴复古曾经写过:“玫瑰角黍斗时新,今天谁的酒不是木桶?” 笑江湖能挡风,但和青蒿素一起去朱门。 是诗中方读粽子的别称,青蒿素是艾蒿。 魏晋时期,端午节在我国民间已经受到老百姓的重视。 古诗中有端午节的字样:五日设宴举起玉壶,轻装团扇打招呼。 葛阳酒加热金樽,角黍蒸绿蒲。 我的老家不是江南,而是淮河以北的中原乡村,但是人们没有忘记在端午节那天用包粽子的方法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续齐调记》中记载,屈原5月5日投奔沈罗江,楚人悲伤,到此为止的一天,用竹筒储蓄米,投水祭典。 用楠叶堵住它上面,用彩线把它卷起来,不为蛟龙吃,为粽原。 这些文案描绘了湖北汨罗江在端午节包竹筒粽子的情景。 汨罗江是屈原的入海处,也是屈原的故乡。 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为表达忧国之忧民之心而愤愤不平的日子,人们把这一天发出香喷喷的粽子扔进河里,以祭祀屈原忠实的诗人。 为了防备这些粽子被蛟龙吃掉,人们用楠叶塞在上面,用彩线缠在上面,怜悯忠勇之士的心情,从中可以窥见一斑。

“端午情愫”

我老家在端午节那天做的不是竹筒粽子,而是芦苇叶粽子,但是端午节的情念和在汨罗江边祭屈原的人们一样真挚。 在日复一日的潮流中,端午节那天,我们老家形成了与粽子有关的习俗。 这天包的粽子除了自己吃外,已婚女性还送粽子回老家,同时分给邻居们吃,展现出淳朴的乡村风情。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外,我老家还有在门楣上插艾蒿的习俗。 古诗中说:“只有小时候不能忘记,拥有艾簪蒲额头的国王。 写着端午节插艾蒿的情景。 民间俗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古书中也有记载,5月5日采艾挂在门上,吸食毒气。 艾蒿其实是一种散发着淡淡药味的中药,将其插入门楣,以清除污浊空气,净化空气,增进健康。 这一天,老家的人在院子的角落里撒石灰,洒雄黄的水,燃烧晒干的艾蒿熏烟室,在院子里烧中药苍术,驱除毒虫的人也有。

戴在香囊的胸上,人偶很可爱。 这句俗语说了我乡下老家的另一个端午节习俗。 那就是戴香囊。 香囊又称香包或香袋,用中药艾草、白芷、菖蒲、冰片、苍术、雄黄、樟脑等制成细末,放入锦囊中,利用中药的香气气息,努力驱除病原菌和增加体香。 其实,端午节的香囊更是精致美丽的工艺品,上面有女人们用自己巧妙的手绣的花鸟虫鱼等图案,但是妙趣横生,乡下老家的大女儿和小女孩很喜欢这个香囊。

我喜欢朴素感人的端午节。 这样的情念,一直在我心中涌动,从未远离过。

标题:“端午情愫”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