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4字,读完约3分钟

现在居民用水的时候,只要轻轻拧一下水龙头,水就会从水龙头里哗哗地流出来,非常方便。 但是,过去开封人吃井水。 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开封的井渐渐失去了作用,有成为文物的,有被遗忘在后街小巷的,也有被埋在城市建筑物下,在开封者心中永远怀念的。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人的饮用水主要是井水。 由于开封地势低,盐碱多,井水苦得不能喝。 在这样的含水层中挖掘的井被称为苦水井。 迄今为止,开封老城区的只有三眼井、八王井、海眼井等600余眼可食井,而且水量少,平均每口900余人饮用。 在为数不多的甜井里,位于午门东侧的那口眼井,水很旺,水的味道香甜清冽,水面总是离井口有一两米远。 颜色最传奇的井必须是甘泉井。 据说明代洪武末年,黄河决口,开封河水后,市内井水咸,饮用者常感染腹泻。 魏国公徐达宅后(即今徐府街北侧),突然涌出泉水,色洁味甘,处理了老百姓饮用水的困难。 最甜的井是繁塔后面的玉泉井,由于这口井的水质极其甜美,所以这里建设的书院以这口井为名,称为玉泉书院。 最奇怪的井是《如梦录》中记载的两眼井,其中一口位于仁和门(即曹门)的外吊桥下,这口井的水最适合煮豌豆馅。 在大梁门外的街道正西路以南,这口井水几乎含有矿物质,是解决金银首饰的最佳选择,所以全城的银匠都来这口井取水。 现在,水井在开封市区已经不常见了,只在一些街道的名称中发现了它们的痕迹。 例如花井街,由于北宋时期住着马姓的官员,在其府后花园里有一口花井,然后在这里形成了街道,从而得名。 再次像双井街一样,这座城市古老的龙王庙,因为庙的两侧各有一口井,所以被称为双井街。 另一方面,三目井街位于鼓楼街的北侧,宋代在这条街的北部有眼井,井口盖着三个井口挖的石板,因此被称为三目井。

“开封饮水话今昔”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古井沿街的古井。 传说这口井是清朝康熙年间修的。 因为廖姓太监在井底放了铅,除去了碱卤,水的味道又清又甜,所以这口井叫老公公井,俗称老井。 民国期间,开封市成立的五个推水总工会在这里设馆办公,会员又捐资修旧井,立石碑。 这口古井曾经因开封而闻名,但开封啤酒厂所在地离这里不远。 用这口井里的水酿酒,酒香正好。 连城的咸菜店也用了这口井的水,腌过的咸菜颜色很好吃。 据说这个眼睛是有300多年历史的岳父的井,自1975年周围的居民接上自来水后就停止了。 停下来的时候,老百姓没有把井埋平,而是怀着尊敬的心给井口盖上盖子,封住了它。 该老井于1992年4月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列为开封市文物保护机构。

“开封饮水话今昔”

随着我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大,但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苦井不断增加,饮用水经常面临危机。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城市供水的诉求,1958年2月我市设立了自来水厂建设处,当年10月自来水厂工程正式建成,11月引水明渠开工。 1960年3月,以黄河水为水源的第一供水站更名为开封市自来水企业,1961年3月正式生产,开封人民首次采用自来水。 从此,开封人民彻底告别了这类人的选择、马拉的取水方法,彻底告别了浅水井,喝下了符合过滤、消毒、卫生标准的自来水。 从此,开封人们饮用井水的情景成为了永恒的历史记忆。

经过6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开封市的供水管网遍布包括祥符区在内的全市四面八方,承担着开封市100多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和供水服务,是开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标题:“开封饮水话今昔”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