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5字,读完约4分钟

10月30日上午,久违的甘露不期而至,细细滋润着干燥的土地,广阔的原野笼罩在喜雨中。 位于通许县西北角的孙营乡,阡陌交错处,绿意盎然,人们沉浸在希望与收获的无限回忆中。

突然,沿着乡政府入口街道的东边,来了一辆苏·k牌照的长卡车,载着20米以上的大型机械设备。 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谁用这样的大型机器,又是干什么用的? 好奇心驱使我们前进。 车向北一拐,进入六七米宽的公路,很快就停在了一家大工厂的门口。

原来,这是一家正在建设中的通许县绿禾食品有限企业,卡车运来了这家企业投资260万元购买的蔬菜干燥设备。 29岁的企业负责人王东方告诉我,企业总投资额1200万元,是为加工土豆、萝卜、包菜等蔬菜而设计的,萝卜缨、大蒜秸秆等也可以加工。 我们还看到脸上的疑惑,他笑着说,就好像注意到了什么:你们不知道,我们的孙营乡是豫东有名的蔬菜之乡,不缺乏货源。

孙营乡党委书记史军、乡长田磊等人介绍说,过去这个乡是有名的穷乡僻壤,以前传下来的作物是小麦、玉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穷途末路,结合土质结构,开始尝试种植土豆、菜花、胡萝卜、卷心菜等露地菜。 经过多年的种植结构调整,该乡粮食经比已经达到2:8,形成了三个蔬菜种植基地,即以城耳岗村为中心的土豆-玉米-菜花种植基地、以南孙营村为中心的土豆-胡萝卜种植基地,然后是以小诸村为中心的小麦。 今年7月,为了进一步延伸蔬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乡党委、政府赴江苏兴华考察蔬菜深加工项目,吸引外资。 现在有4家蔬菜冷藏、深加工公司,正在观看孙营乡这一投资热土。

他们认为,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热情高涨,是因为尝到了土地比较利好的甜头,乡村在新闻、技术、诱惑等方面只起到了很小的辅助作用。 史军举例:土豆亩产2000公斤到3000公斤,按每公斤1元计算,每亩收入2300元。 胡萝卜亩产从3000公斤到5000公斤,公斤均价以近几年0.8元计算,亩产2400元到4000元。 蔬菜亩产在2000公斤以上,市场价每公斤3元,亩产在6000元以上。 这与种小麦亩平均收入1000余元相比,收益大幅增加。

看到这样的比较利益,该乡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重操旧业,又开始了挖土的农活。 南营村30多岁的郑文军从南方回到家乡后,经过几年的历史,现在在邻接的冯庄乡种植了100亩蔬菜。 同样是返乡的外出务工者,赵中安抓住时机,在山西包下了数百亩土地。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在乡党委和政府的诱惑、帮助下,该乡已出现23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河南省农业厅认定的土豆无公害基地1万亩和胡萝卜无公害栽培基地,胡萝卜应取得无公害产品质量证书,注册华美欣禾商标等企业品牌 所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耳岗和孙营两大蔬菜交易大市场。 每一个蔬菜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顾客都聚集在这里收购,不把农户的蔬菜运出家乡就卖,彻底处理了蔬菜销售的难题。

南营村通许县鑫源绿色蔬菜胡萝卜专业合作社会见了该合作社理事长王振现。 他现为市科协会员和县人大代表,该合作社获得的农业部和省、市、县各类荣誉牌匾有10多个。 据介绍,合作社现有员工280多户,300多亩,为员工提供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服务,按订单生产,产品直接供应家乐福等超市。 目前,该合作社还辐射到附近的尉氏县、开封县、许昌市襄县的村庄。 明年,我们打算宣传双层膜的覆盖面。 一年三季,亩均利润可达一万元。 王振现笑着说。

应该说,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确实造福了该乡广大农民,但不可否认,田间劳动的艰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越来越多农民致富的纽带。 对比这个问题,史军一句话就解决了:这没什么,我们这里有专门处理这件事的人和农机,光生产农机的工厂就有三家。

位于七门村旁边的法宝农业机械有限企业,是一家占地20亩的工厂,平时雇佣了20多人。 两个厂房下设有多台喷绿色油漆的农业机械,有茎块收获机、花生脱粒机、萝卜土豆清洗机、秸秆割草机等。 企业负责人张国利是这些农机的发明、制造者,他的这些法宝牌农机都取得了专利证书。 都很畅销,不仅比大厂生产的农机便宜,而且收得很漂亮。 现在他正在开发大型花生采摘机和自行式花生收获机。 目的是减轻农民种植地的强度,着力于家乡的种植业结构。

雨在微风中下得很细,到处都是青葱的胡萝卜。 那青绿色,令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标题:“结构调整让特色农业“多点开花””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xw/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