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1字,读完约3分钟

赵国栋

与科举制度一样,书院作为古代的教育机构,对我国自古流传的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遗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书院已经不存在了。 在一些书院,建筑还存在,但不具备教育功能。 有一段时期,它们作为四古存在,作为文化财产的古迹,甚至是观光景点存在。 虽然也有一点教育活动,但其语境早就中断了。

幸运的是,八朝古都开封有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一直到现在。 不仅地址没有变,还有一座建筑物默默无闻。 对开封来说,这是多么幸运的事件啊。 我所说的这个书院,位于我市大纸坊街路北开封第五中学的前身彝山书院。

近200年来,文脉不断。 这多么坚强,多么有勇气。 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当我听说彝山书院还剩下一座建筑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惊讶,又是多么惊讶。 就像听说有将近200岁的亲戚还在世界上一样。

彝山书院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28年),主办单位为开封知府栗毓美。 栗美因为在黄河治水方面取得了成功,所以被供奉在民间的建庙里。 开封的栗大王庙祭祀栗毘美。 据说这座庙的旧址位于大相国寺西侧的人民会场。 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身体做好事,老百姓就不会忘记他。 栗毓美创办彝山书院的功绩也令人难忘。

伊山书院创建的原因是开封大梁书院兼收学生、儿童学生,弊病丛生,为了从木偶抓起教育,专门培养了伊山书院专业的儿童学生。 还建造了考试小屋,以进行正规考试,防止学生作弊。 咸丰3年(公元1853年),彝山书院的经费被官宪挪用,屋宇逐渐破产。 同年(公元1872年),巡抚李鹤年向书院捐赠银五千两。 又捐款000两,为山长修缮住房。 光绪16年(公元1890年),奉行黄实又集银修。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彝山书院改为开封府中学堂,后改为省立二中,现为开封市第五中学。

《彝山书院志》记载了从这个地方出来了多少进士、举人、贡生,不再赘述。 但是,省立二中涌现出了文学家、翻译家曹靖华、著名导演翟俊杰等多位文化名人。 有幸和五中的几位领导人一起去瞻仰了卢氏县河南村的曹靖华故居。 茅屋、土墙、一代文学家、翻译家从这样简陋的地方走向省立二中,进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果没有彝山书院的文化基础,曹靖华就不是后来的曹靖华。 曹靖华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其骨灰仍在开封五中停留一天。 这是学生对母校最高的敬意和最高的怀念。

彝山书院以弘扬儒学道统为己任,以弘扬中州文化为己任。 这从《彝山书院志》中记载的对联可以看出。 但是,网民可以自己检查,不做所有引用。

彝山书院曾经有艆岳遗石留云峰。 宋徽宗举全国之力建造了美丽美丽的艮岳,之后被兵火水患破坏。 岳中的石头,一部分由金兵运到燕京,另一部分散落在民间。 留下云峰辗转传到彝山书院,被彝山书院奉为镇院之宝。 《彝山书院志》有多首歌留云峰的辞职信。 据说这块石头现存于开封博物馆。

《彝山书院志》的整理出版对开封教育史、开封文化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谨写数字,表示庆贺。

标题:“《彝山书院志》序”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