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6字,读完约8分钟

清代开封有35人翰林,其中高赐礼、高延丝带为父子翰林。

《祥符县志》中只记载了高氏父子的中举和中进士的简单情况。 《清实录》的记载比较具体,记载了高氏父子中的进士、参加朝考、进入翰林和散馆后的任职情况。 《词林编略》确定注明了他们的母子关系。

《祥符县志》记载了高赐礼、高延丝带科举的成果

《祥符县志》记载了高赐礼、高延丝带中举和中进士。 卷四的举人栏和进士栏分别记载了高氏父子的中举和中进士的简要情况。 据该志举人栏记载,嘉庆12年(公元1807年),高赐礼考上嘉庆12年丁卯科举人。 另外,当年开封列举了高赐礼、范湘、张以连、程儒林、王吉士5人。 高赐礼排行榜第一位表明,他是当时通过开封考试的举人中成绩最好的。 高延绶继其父之后,被列为道光19年(公元1839年)。 但是,他的乡考成绩不亚于父亲,在那年开封考试的8个举人中,他排在最后。 《祥符县志》卷四的进士栏中记载了高氏父子报考进士的时间和两个官职。 据该杂志报道,高赐礼,嘉庆14年(公元1809年)己巳恩科入士,官至礼部精膳司郎中。 高延丝带,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辛丑恩科进士,官江西吉安府知府。

“开封父子翰林”

《嘉庆实录》和《道光实录》是正确的

高氏父子中进士入翰林前后的具体记载

清明制。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乡赛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 会试在京都举行。 中乡的考试者被称为举人。 通过了举人,获得了参加第二年入京考试的资格。 也就是说,只有举人才有资格进入北京入学。 高赐礼在嘉庆12年举行。 因此,他有资格去北京参加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的会试。 但是,该科进士排行榜上没有高赐礼之名。

清朝的举人和进士不仅处于科举人才的两个不同层面,更重要的是,两者在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上有很大的不同。 考上进士的基本上都可以当官,清代中高层官员中不乏进士出身的。 但是,清朝政府并不能保证所有举人都当官,而是当官了,很多只能当小官。 能担任高级官员的人很少。 有些举人因为当不了官,一生穷困潦倒。 所以,在王德昭着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提到清代入籍,有进士和举、贡判两种。 因为,通常通过考试的人,第二年都会去北京参加会考,要求中进士。 根据常识,高赐礼会将于嘉庆十三年前往北京,参加嘉庆十三年戊辰科会的考试。 但据《祥符县志》报道,通过嘉庆十三年开封考试的进士只有周之琦和张南圭两人,没有高赐礼。 根据该记载,至少证明两种可能性。 一是高赐礼参加了嘉庆十三年的戊辰科会试。 因为成绩不好,所以没及格。 另一个可能是由于本人生病或发生其他事故等特殊原因,高赐礼在开封期间逗留,未能去北京参加会试。

“开封父子翰林”

仅仅一年后,有才华的高赐礼遇到了好机会。 这是他列举后第三年的嘉庆14年(公元1809年),恰逢嘉庆皇帝50岁生日,清廷特举行了恩科会考。 所谓恩科,是指在科举制度中,除了按照惯例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正科考试之外,还根据皇帝的特恩开科取士。 清朝时,遇到皇帝的大婚、皇帝的万寿等朝廷庆典,特别是开恩科。 《嘉庆实录》卷二百一十记载,嘉庆十四年四月,天下贡士孔传纶等二百四十一人在太和殿前,嘉庆皇帝对他们说:“朕躬五旬庆节,生日尼龙敕令,特开恩榜,嘉与天下。” 嘉庆14年3月,礼部确定了此次恩科会应录取多少名额,皇帝明确了各省应录取的名额,河南只能录取10名中进士。 《嘉庆实录》卷二百八中,满洲八名,蒙古二名,汉军三名,直隶二十三名,奉天十九名,山西十二名,河南十名高赐礼名列嘉庆十三年进士,但他运气比较好,仅一年时间, 在这次科会考试中,有才能的高赐礼在以优异成绩只能取得10名河南进士的艰苦条件下,通过了第二名40名进士。 这是他在科举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为他进入翰林奠定了基础。

“开封父子翰林”

清朝科举制度规定,二进士和三进士再次参加皇帝主办的朝考。 清廷进行朝考的目的是从二甲苯和三进士中挑选高官后备人才,送往翰林院继续学习,加强培养,使他们将来能胜任重任。 高赐礼所参加的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会试,取中二进士100名、三进士138名,共计238名。 经过朝考,嘉庆帝从其中只包围了包括开封高赐礼在内的66名庶吉士。 据《嘉庆实录》卷二百一十记载,当年介绍新科进士后,皇帝下令:一甲三名,洪莹、廖金城、张岳崧、业经授职外。 黄涛高赠送李慧英,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于是,高赐礼进入翰林院学习了三年,为他的高级官员打下了基础。 另外根据《嘉庆实录》卷二百四十二记载,翰林院结业考试中,礼品成绩二等,清廷命令他在六部任职。 所以,后来他担任了礼部精膳司郎中。 精膳司是礼部四司之一,是饕餮盛宴、家畜豆、酒膳。

“开封父子翰林”

进入高延丝带中的进士、翰林的道路和父亲差不多。 他被列举在道光19年(公元1839年)。 第二年,应该去北京参加道光二十年庚子科会的考试,但是这个科的进士排名中没有高延丝带之名。 据《祥符县志》报道,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庚子科会考试的开封人只有郑大诚和薛鸿兆两人通过进士。 高延丝带是在道光二十一年才中进士的。 据此,发现高延丝带进士的过程和父亲一样,有些曲折。 高延丝带于道光二十一年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并报考中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进士。 根据《清秘述闻三种》,该科考官是内阁大学士王鼎、户部尚书祁藻、户部侍郎杜受田。 高延丝带通过了该科的第31名进士。 于是,根据清廷的规定,他再次接受了朝考。 参加这次晨考的共有199人,其中二甲氧基96名,三甲基103名。 高延丝带在近200人的晨考中出众,和父亲高赐礼一样,成为钦点翰林。 根据《道光实录》卷三百五十二,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介绍新科进士后,道光皇帝下令“一甲三人龙启瑞、龙宝莲、胡家玉、业经授职外”。 何若瑶高延丝带着改名叫翰林院庶吉士。 于是,高延丝带进入翰林院学习了三年。 翰林院结业考试中,高延丝带的成绩也不错,皇帝命令他到部里工作。 根据《道光实录》卷四百零四,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在介绍辛丑科散馆和补行散馆人员后,皇帝下令:此次散馆的修撰龙启瑞、编修江国霖、龙宝莲、业经教授职务。 吉士俞长赞彭涵霖,都是为编修而着的。 三老百姓张蠡重宗室的年龄,都是教授来研究的,韩锦云高延丝带朱锡珍,都是给部下用的。 根据乔军着的《清代翰林传略》,累搬迁至高延丝带、散馆改户部主事、江西南康府知府。

“开封父子翰林”

《词林编略》中记载着高延绶是高赐礼之子

《语林编略》是一本简明准确地介绍清代翰林的书。 这本书是最后榜眼朱汝珍编辑的。 据该书记载,高赐礼、字立堂、号为阐涔、河南祥符人。 散射馆将干部改为仪式部医生。 另记:高延丝带、礼子、字晋卿、一字小岑、号若山、河南祥符人。 变更了省的主要工作,正式成为江西省南康府的知事。 因此,我们发现高赐礼、高延丝带是清代开封的父子翰林。

《词林编略》的编撰者朱汝珍从事《光绪实录》的编纂,因此可以接触到清宫留下的翰林档案和其他宫中密档案进行查阅。 除此之外,他还收集清代翰林的资料,因此能够在20世纪20年代编写一本逐一介绍清代翰林的《语林编略》。 朱汝珍在《语林编略》一书开头的“图例”中明确记载,这本书中只有名字、字、号、出生地以及始终是官阶父子入馆选拔的人。 兄弟只载同胞雍正以后的柄政者,为军机大臣特载。 《语林编略》介绍各翰林的程序,按各朝、各科时间顺序书写清代各翰林的名字(包括字、号)、籍贯及其一贯的官职和着作。 另外,如果父子或兄弟同为清代翰林,则注明他们的血缘关系。 文中还记载了谥号所在地翰林的事迹,并将翰林去世后皇帝给出的最后评价告知网友。 例如《词林编略》记载咸丰六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鵊:翁同鵊、心存子、同书弟。 字是笙,一字是诛夫,号是叔平,还有松禅。 江苏常熟人。 修撰、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大学士、谥文恭。 着有《瓶庐诗稿》。 因此,《语林编略》是研究清代翰林的简单参考书。 切实传达开封高赐礼和高延丝带是父子翰林。

标题:“开封父子翰林”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