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00字,读完约8分钟

庚子年夏夜,我躲进地下室的已故纸仓,在万千故纸中与近代许多人物进行了对话。 在一本油印本的《历代刻书地点志》后面发现了黄色废纸,但显然这几页与《历代刻书地点志》不是一本,《历代刻书地点志》被刻在蓝色原纸上,有1962年6月22日王拱先生的落款。 这几页黄纸是黑色墨水,同样是手工刻字,16张大小的并列长卷,纵向排列,繁体字,从右向左看。 第一个想法居然是清末有原纸印记? 读了几行文案才评价是1946年的诗稿。 诗名为《开封梁杂咏八首并序》,署名为洛阳李萼楼。 最后一页有签名的毛笔字道原我哥哥英政、弟弟李萼楼拜稿,时间是4月4日。 李萼楼是谁,为什么来开封? 道元是谁?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寻找李萼楼

从文案新闻中发现了人物的痕迹。 这是我多年进行文化考古的经历。 首先从《汴梁杂咏八首并序》的序言中寻找作者的身份。

汴地是梁宋旧都,几千年的人文荟萃,班古藻、炎雅翰,几乎都是所谓的地灵人杰者。 古代的学者每次感叹这个国家的胜迹都很难列举,所以旅行一到,就去寻找古迹,访问故宫,兴高采烈地帮助自己。 登上吹台,登上艮岳,徘徊在荒烟丛生的草间,送走一木一石据老邑志所言,在铁塔下挖土,看不到其根基。 那样的话,为了梁,已经不能访问了。 唯一的名胜不多,胜迹终无。 民国三十五年春,省府复治、余任开封、逢假期,诺阿漫游、有感之时抚事,此处赐“汴梁杂咏八首”,以示同好,证明古代可知其概略云耳。 从序言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李萼楼在抗战胜利的1946年春天,跟随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从豫西山区回到开封。 作为公务员和文化人,他非常仰慕开封的名胜古迹,认为开封文化底蕴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作为一个文人,看到昔日的好古之士哀叹难以寻找开封的胜迹,就趁着休息的时候寻找史迹,在寻找中感慨不已。 抗战胜利后的开封,虽然荒芜得不堪入目,但充满了史迹。 黄河多次被淹开封,黄沙埋下的地下保留着开封人文历史的精髓。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宋都——李萼楼签赠许敬参《汴梁杂咏八首》

因为诗稿的初稿被签署为洛阳的李萼楼,所以一定能在洛阳的文献中找到线索。 笔者通过调查《洛阳共青团简史( 1922~2002 )》,在《豫西学联》一节中发现了关于他的记载。 五四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洛阳,富有爱国热情的洛阳青年学生积极反应,投身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 当时在北京、天津、开封等地上学的豫西学生相继回国,广泛反对推广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和北洋军阀对学生的卖国行为,立即引起洛阳青年学生的义愤,他们声援被压迫的学生。 1919年5月26日,洛阳第四师范、洛阳八中等学校的学生上街游行,发出反对二十一条打倒日货汉奸等口号,组织推广队伍在街头演讲,张贴标语,从各商店查阅日货并当众烧毁。 1919年6月25日,学生们开始组建豫西学生联合会。 发起人为49名家庭洛阳学生,张雪波、李萼楼、张玉花等22人为豫西学联委员。 李萼楼第一次露出水面。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宋都——李萼楼签赠许敬参《汴梁杂咏八首》

李萼楼年轻时当过私塾的老师,是现代着名作家姚雪垠的启蒙老师。 姚雪垠8岁时父亲开始教他学习,9岁时读补习班,10岁时搬到李萼楼老师开的补习班。 这个补习班在邓县北城的大街上,离姚雪垠的家很近。 李萼楼从洛阳毕业后,最先在邓县的城门楼谋了一份工作,经济困难,经常吃不上饭,后来开了补习班,还吃不上饭。 姚雪垠和他的同学发现老师经常外出,原来李先生要去城东找充饥的饼。 这个饼是从芝麻中榨油挤出来的,在好年景的时候被用来做肥料和饲料。 姚雪垠和他的同学意外地发现李先生的床下保存着很多这样的面包。 于是孩子们淘气地给小李安了外号李饿笼子。 多年后,李萼楼闻名中原,《七夕书感六首》中李萼楼回忆起当年的落魄,感叹:“应世不媚的女工,舌耕糊口不穷。” 姚雪垠一生感谢这位启蒙老师,通过李萼楼先生的教育,他从小就奠定了文言文创作的基础。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宋都——李萼楼签赠许敬参《汴梁杂咏八首》

李萼楼是洛阳人,曾是姚雪垠的启蒙老师,抗战胜利后,回到开封当教师。 他在《七夕书感六首》中写下了舌耕糊口的非贫困诗句。

李萼楼的微信的矩

说到李萼楼的微信的力矩,我们先从一幅画开始。 河南大学教授段凌辰的长子段佩简一直收藏着《高士还书图》。 因为日军侵占开封,河南大学师生迁移。 普通市民陈中濑在开封旧书的小摊上买了一本漂亮的《昭明文选》,翻阅时看到了那本书的标题和印章,觉得一定是有名学者的珍藏之书,因战乱而出现在市场上,所以留下来了。 抗战胜利后,有一天,文友杨子固来访。 杨子固是杞县人,当时教河南大学,《昭明文选》的朱批评是段凌辰教授的手迹。 陈中滩立即将派遣家属珍藏多年的《昭明文选》归还失主,随信附上诗《呈凌辰段先生与乞教正》。 段凌辰满怀感激之情,写下《报酬陈中濑先生并序》赠送。 段凌辰得意的门生安澜听从师命,在工楷抄写恩师诗序,请魏紫熙画《高士还书图》。 牛庸懋、蒋镜湖、杨子固、宋景昌、李萼楼、许子猷、许敬参等众多师友相继在段府赞扬了这一盛事,吟诵了诗。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刊发来的论文《还书图》发现前后》中有关于李萼楼身份的记录。 这篇文章的记录:着名作家姚雪垠的启蒙老师、河南大学教授李萼楼也献上了格调高雅的七律,语言简洁,极为贴切。 湘套被卷成黄色,雅抱着高义吐光。 生透忠恕,合浦珠依宝。 好故事名声不朽,艺篇应与事同香。 有气质重知己,怪癖之王就会对卢仝漫不经心。 许敬参自段凌辰多年来,毕业后在河南省博物馆工作,多次参加殷墟考古发掘,曾与段凌辰一起解决轰动一时的汲县盗墓事件。 两个人有师徒之谊,也有老朋友之谊。 于是他写了五言律诗:欣披上还书的图,读了进一步还书的诗。 高贤世很少见,但现在有两种看法。 嗟佑遭遇叛乱,缥缈绾委员会尘土绾。 安德烈被切断了,再次送上了高人之礼。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宋都——李萼楼签赠许敬参《汴梁杂咏八首》

1946年立秋那天,郭芳五宴请李萼楼,席间商量国学,李萼楼说休写死灰不复发,文无扶雅吟幽韵,犹如少陵求诗。 (《步郭芳五立秋日招饮兼商国学元韵两首》)郭芳五为清末举人、博学、善诗文,是当时豫西着名士绅之一。 他和李萼楼是故乡。

《开封梁杂咏八首》初稿

在《汴梁杂咏八首》初稿的最后,李萼楼写了赠言原我哥哥英政、弟弟李萼楼拜稿。 时间是4月4日,1946年的4月4日。 道元是谁? 笔者在《河南省志》第53卷中发现了他。 许敬参,号是道元,开封人。 甲骨、笔法严谨,如铁画沙。 这样,事件的情况就大体妥当了。 一本赠送诗稿引出了消散的文坛雅事。 河南大学教授李萼楼来自历史烟云,从洛阳到开封,两座古都的交汇碰撞出优美动人的诗。 国学儒家暗爱开封的故事,拜访胜迹,看事物的想法,展现了抗战胜利后开封的风物和故国的神思。

附录:《开封梁杂咏八首》

吹台

悄悄地爬上旧吹台上,折塔映入眼帘。

引以为豪的李杜,章纷纷想起邹枚。

客愁乡梦人千里,地天天荒酒一杯。

望远增加无限的意义,悲歌壮烈。

夷门

山智门觉得很慷慨,被淹没后想起了前贤。

报恩古今少,拯救赵盗符宇宙传。

朱亥桥荒云映涧、侯嬴墓断草含烟。

悲伤如西州路,醉得满是羊的阴霾和泪水。

宋故宫

找古迹助诗情,宫阙脸色苍白。

花石空传夸戈纽岳,不可避免地要坐轿子去青城。

虽然走读木充满荒野,但还是会听到楸梧送夜晚的声音。

不胜人事,薄烟寒草与春季之争。

相国寺

忉利宫另有天,尊严妙相法无止境。

善根像树一样种植,麻烦的聚酯清除界是莲花。

精宇闭时僧人入定,暮钟日沉烟。

祇园行遍悟三味,半偌心持空万缘。

龙亭县

龙亭湖畔味道特殊,宣德大厦让我想起宋都。

底画桡骨清晰而遥远,岸上的游客笑着喊道。

虽然怜惜功成虚海市蜃楼,却觉得时间仿佛过了棋子。

这一生充满乐趣,不可驰骋。

鼓楼

百尺危楼四望,卷风瞑目的是何雄。

梁胜迹春余梦,宋代繁华事总空。

藉藉此吟咏邺棚,名利不可问天公。

不仅沧桑感,一个人依靠别人工作的意思也不穷。

钙矾石

记得一生风雅的地方,矾古乐无疆。

半空的灯火清辉远,笙竫漏长响。

醉韵成诗100首,艳歌罚千杯。

移星换物繁荣,风景区从来都不怎么样。

铁塔

嵇浮图接斗牛,玉峰清气数春秋。

星光照亮三千界,风铎听起来像八百州。

梯子像锡一样靠近鹤,人不能像杯子一样过海鸥。

什么时候道谢尘土的事,攀登绝顶胜游。

标题:“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宋都——李萼楼签赠许敬参《汴梁杂咏八首》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