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00字,读完约9分钟

明代举人清代翰林

根据《语林编略》,清代顺治朝有王紫绶带、袁襜如两个出生地。 据《祥符县志》记载,他俩是明代的举人。 崇祯15年(公元1642年),祥符县的10人中,他们是王紫丝带、张养蒙、陈锋、史灿麟、李鸿、王复兴、朱郁文、陈珽、袁襜如、朱世荣。 王紫绶、袁襜如等列举不久,明就去世了。

清沿明制,选官出仕,实行科举制度。 顺治3年(公元1646年)举行丙戌科会试。 这次考试,开封人成绩不错,王紫丝带、袁襜如、王复兴等三位明代举人通过进士。 其中,王紫丝带、袁襜两位成绩突出,点进翰林。 根据《顺治实录》卷二十五记,该科会试验性地录用了四百名中进士。 其中,王紫绶是第二十五名进士,袁襜是第三十一名进士。 当时,对3名一甲进士立即进行了叙任。 冠军胡渐为内翰林弘文院编著,榜眼吕绿祖为秘书处编著,探花李臧棠为内翰林国史院编著。 另外还从二三进士中选出了四十六名庶吉士。 其中包括王紫绶和袁襜如,进士中有谦王紫绶,袁襜中有张屰等46名,为庶吉士。 去所有翰林院读书。

崇祯15年(公元1642年)至顺治3年(公元1646年)的4年间,历经明、清两代,王紫丝带和袁襜如获两次,迅速由举人变为翰林。 另外根据《语林编略》,康熙、雍正两朝的翰林中没有开封人。 到隆七年(公元1742年)为止,有祥符周世紫成翰林。 由此可见,能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成为翰林开封人的,只有王紫丝带和袁襜如。 也可以说,在清朝前期近百年的时间里,开封只出过这两人翰林。

翰林是科举人物中最高的级别。 清代前期,王紫丝带和袁襜如一直在开封梁科举人物的顶层。 通常,他们必须由运营商传达,顺利晋升为高官。 但是,考察其实际经历,却并非如此。 王紫丝带在翰林院学习后当官,但他清高耿直,更是不肯同流合污,两次辞职。 袁襜如只在翰林院学习了一年,就被革了,自然与高官无缘。 《语林编略》记,袁襜如未散馆。 《祥符县志》记得袁襜像官庶吉士。 根据邸永君着的《清代翰林院制度》,老百姓吉士似乎不是官、不是生、而是官。 庶士有微薄的工资,是个官员。 袁襜如被革命时,只是个庶吉士,是个学官职的人。 客观地说,袁襜没有主管过一方政务,或者在一个部门担任过具体职务。

急流勇退的王紫丝带

王紫丝带,字是金章,号是蓼航。 据《祥符县志》报道,王紫丝带的父王养秀、诸生、博学多才、慷慨负奇气,在李自成进攻开封时被害。 还记得王紫丝带幼慧好学,12可以属于文。 他清白无辜,辞职两次。

第一次辞职。 据《赣州府志》记载,王紫绶前任国史院编修,历官左春坊。 《祥符县志》说,王紫绶历中允许,当道叛逆,乞讨而归,母亲孝敬。 这是王紫绶带任詹事府左春坊任左中允时,辞官。 詹豪斯手下的左春坊左中允,是正六品官。 正六品是小官。 王紫绶当小官的时候,只是和上级意见不合,他们以母亲生病为由,辞去了官方职务。

《清史稿》列传七十二中记载,来自辞官后的王紫绶带、侨寓苏门山中、孙奇逢讲学。 住在十有七年。 苏门山位于河南辉县,与百泉湖交相辉映,是美丽的山水风景名胜区。 孙奇遇(公元1584~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直隶保定府容成县人。 明死后,故园被清军圈占领,举家迁往河南辉县,在苏门山讲学。 他与李劭、黄宗羲齐名,被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儒者。

第二次辞职。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王紫绶就任江西南赞道副使。 这一年发生了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喜、靖南王耿精忠相继反清。 据《祥符县志》王紫绶传记载,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春,吴三桂据滇反记载,干扰江西,郡多失守,人心惶惶。 面对这样的战争形势,王紫丝带与善材贼赣南总兵刘进宝真诚相交,准备防御。 不久,江西的降众屯垦者纷纷叛乱时,王紫丝带所在的赣南比较平静。 广东平南王尚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表示反对时,赣南粉笔期间,王紫绶与刘进宝协商,设立旅游团寻求资本镇拍摄,并获得上级许可。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耿精忠叛乱,贼势汹汹,山寇层出不穷,王紫丝带与刘进宝分道扬镳。 兵力不足,王紫丝带练习乡勇辅助,多次杀贼生效。 《清史稿》记载,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巡抚白纯和刘进宝在任期间去世,参加周球领镇兵。 此时,吴三桂将军高得胜、韩大任已占吉安,工资绝后,县里相继沦陷。 赣南局势极其困难,敌人经常送书劝降,送假署巡抚,王紫绶坚拒绝,砍其使用。 周球因军饷不足而困扰王紫绶带,王紫绶带劝其召集士商交纳间架税,即征收房产税,保证军饷不缺。 镇南将军觉罗舒恕率禁止到广东旅行时,仍被可喜的长子尚的信部下严打败退,不得不撤退,距离赣州只有30里,赣州局势危急。 以为能庄严获胜,被吉安叛军夹击,形势极为严峻。 腹背受敌的王紫绶在水兵泷江夜袭获胜。 《祥符县志》记:紫苑举行游击周盛丰率水兵500人的泷江,夜袭贼营,贼崩。 另外,夺回了万安、泰国两县,开始南昌道通、工资。 人心平静。 据《清史稿》报道,南昌道通之初,工资银行达到10万美元。 又派了附近的仓谷赡养军,人心大定。 康熙十三年至十五年的三年间,王紫绶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当官,经受了考验。 他忠于朝廷,有谋略,能扭转危机局,所以被提拔了。 《清史稿》中,大学士李雯言早上说。 紫菀死守险疆,三年在兹。 为国家惋惜。 援助出来,还是大有帮助的。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升王紫丝带成为浙江粮食储道参政。 洁身自好的王紫绶仅仅一个月,就再次辞职了。 据《祥符县志》报道,他抵达后,看到仓库积弊很深,势在必行,傅一月,不得行乞。

“清顺治朝的两位汴籍翰林”

第二次辞职的王紫丝带还有官方机会。 王紫绶同年,都御史魏象枢推荐参加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的博学鸿语科考试,他羞于花钱买官,没有进去。 《祥符县志》中,王紫绶来北京后,有人向他表示深切的同情政府,却得到宫简,紫羞其实不是第一。 因病在家毕业,年仅63岁。 王紫绶着的《知咫堂集》。

不自量力的袁襜如

《顺治实录》卷三十中记载,顺治四年三月改革庶吉士袁襜如职,在会试中点考,擅自改朱卷故。 《清稗类牌》一书的诉讼类中,有“顺治甲午以前科场事件”一文,也有“丁亥、考官袁襜擅自改朱卷,欲解雇”之说。 这两个记载说袁襜如擅自改了朱卷。 从这四个字来看,袁襜被贿赂了,或者好像和考生关系密切,所以换了朱卷。 现实中,袁襜没有受贿也没有问题,没有直接更改考生的答案。 为什么袁襜擅自改掉朱卷的罪行?

顺治4年(公元1647年),袁襜如任丁亥会试同考官。 考试该考官是会考中的联合主考或总裁阅卷官。 根据《清秘述闻三种》,顺治四年丁亥会试主考官为六位内阁大学士,祁充格、范文程、冯铠、刚林、宋权、宁完我。 根据《顺治实录》卷30的记载,当年应礼部的请求,准允在该科试验性地设置了18名该考官。 袁襜如是十八同考官之一。 刚进入翰林院学习一年的袁襜,一能成为考官,就有力地证明了他才华出众,很快就被上级重用。 不幸的是,袁襜像花一样出现了。

祖籍开封的谈迁在《北游录》一书中更客观地记述和评价了袁襜擅自改朱卷的事件。 袁荃如的问题,我不自律,但认为主考官宋权也有刻伤的问题。 该书写道:“祥符袁襜如、顺治丙戌进士。 选择庶吉士。 丁亥分校礼铉。 时总裁大学士沈阳范文程、满洲刚林、祁充格、涿州冯铠、东宁宁完我、商丘宋权。 襜如味呈卷,宋抹二字,襜如退朱改二字,请仍录,宋怒其不己。 然后考官用蓝笔停下来,安德烈·朱也搜朱一丁,就被打。 下刑部杖60,除名。 襜虽不谨慎,宋也一时受伤。 从这个比较具体的记载来看,袁襜既不是考生写的墨卷,也不是红钢笔抄的朱卷,而是宋权擦掉的两个字。 宋权注销的二字是考生卷首的二字还是主考官宋权写的批文的二字? 辗转难言。 但是,有些很明显。 也就是说,主考官宋权先涂了两个字,袁襜只是用朱笔换了宋权涂的两个字。 这个变更,违背了宋权意,违背了袁襜只能使用考官的蓝笔的规定,擅自使用了红笔。 他提出变更,要求重新注册,但惹恼了主考官宋权。 我又加了一支红色的笔。 物证确实。 袁襜确实违规了。 所以,谈迁认为,在这场科场事件中,袁襜太不谨慎,也急于贬低宋权。 谈迁是我国17世纪的爱国历史学家,《北游录》记述了他从顺治10年到顺治13年去北京期间的经历。 那时袁襜如已经革命了几年,他对袁襜如、宋权的评论很可能代表了当时学者的一般看法。 值得观察的是,光绪24年写的《祥符县志》。 《祥符县志》经官方修订,不能为革命袁襜立传。 但是,同志卷十八中有袁襜如妻张氏传。 在短短不足50字的张氏传中,张氏、翰林袁襜有两处像妻子一样记载。 崇祯甲申之变,扶着嫂子躲兵,遇到寇,不强迫服从,项遭双刀,奄奄一息。 襜在晚上求助。 历经岁月才适合。 在战乱中遭遇寇准的女人为什么不只张? 每个人都不会传达吧! 作者是为了记录袁襜如的事迹而为张立传的吗?

标题:“清顺治朝的两位汴籍翰林”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