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63字,读完约8分钟

开封市东司门路北有南、北刘府胡同,明末清初工部尚书刘昌住南刘府胡同5号。 刘昌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但以其姓命名的胡同却留存了下来。 胡同以人闻名,人在胡同受表扬。

从明天启五年( 1625年)的中进士,到清康熙九年( 1670年)的去世,刘昌历经明清两朝的崇祯、顺治、康熙三位皇帝,官清正、谨慎、朴素勤劳、不凭才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名声 《清史列传》用8个字评价了刘昌。 “仔细训练,勤奋。 ”。

在其致工(退休)诉说年老回到开封之前,刘昌依然保持着处世谦虚低调的风格。 他关心民间疾苦,慷慨解囊,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整修白衣阁等,做了许多好事。

刘昌死于清康熙九年( 1670年),死后被埋葬在开封府城西五公里的刘墓村。

刘昌墓挖掘年6月对开封市西郊乡瞿家寨社区刘墓村村民来说是值得纪念的。 这个沉寂了300多年的小村庄,因刘昌墓的发掘而备受瞩目。 然后,被封在历史深处的清朝顺治年间的工部尚书刘昌也走在前面,可以向网民近距离讲述曲折的做官生涯和“一门五进士”的名门往事。 刘昌的故事很多,很复杂,很棒。 认识刘昌,我们的路径从终点到起点再到终点,先从刘昌墓一波三折的挖掘经验开始。 1978年,开封市文物业者开展文物调查时,首次发现了刘昌墓。 2007~2008年度,隋唐大运河开封段文物调查勘探中进行了刘昌墓调查和初步文物挖掘工作。 年4月~7月,为配合开封市市政建设,开封市文物业者对刘昌墓进行了重新文物勘探和神道部分地区的急救考古发掘。 刘昌墓再次被发现,受到重视,来源于刘墓村东侧农家鱼塘露出的两块石头人。 据《刘昌墓挖掘》介绍,此次挖掘位于南北走向、长13.5米的神道一级和神道北侧,清除了与之相连的一座桥基。 然后,发现了武官和文吏石像生两组,东侧是石羊,西侧是石马,都位于神道两侧,两者对峙。 武官石像生:位于神道北段西侧,由砖基、石座、主体三部分组成。 砖基为长方形,南北长1.25米,东西宽0.6米,高0.35米,青砖错平石座整块青石凿成长方形,大小与砖基完全一致,高0.4米。 给人一种穿甲、戴冠、蹬鞋、拿剑的武官的印象,留得很好。 通高2.4米。

“刘府胡同与刘昌(上)”

文吏石像生:位于神道北段东侧,由砖基、石座、主体三部分组成。 砖基、石座的规模、大小、形制与武官石像生完全一致。 但是,缺了头,穿着长袍,留着胡子,双手拿着笏在胸前围成圈的文吏的形象。 余额2米。

石马:一共两匹,东西。 东侧石马位于文吏石像生南侧7.5米,四蹄并立,平首静站,长鬣狗下垂,马首咬,马身系桥形马鞍蹬,身高2.06米,高1.32米,基本完整。 底座长2米,宽0.5米。 其竖立方法与上述石像生完全相同。

西侧石马位于武官石像生南侧7.5米,损伤严重,仅前肢、臀部及石质底座,就破裂为6枚。 底座长2米,宽0.5米。 从剩下的部分勉强可以看到石马。

清代高官墓前的石像生规定为“二品以上置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二枚、三品置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二枚、四品置石虎、石马、石望柱各二枚、五品置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二枚”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官员墓前的石像生的基本组合是石羊、石马、石望柱。 官阶越高,摆设的种类越多,石像生的重要性越高。 例如,二品官比三品官多石人,三品官比四品官多石羊,五品官少石虎等。

刘昌从一品官员那里得知,在其墓前也“应该各放两个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望柱”。 勘探和挖掘结果表明,刘昌墓前神道两侧最南段为一对石望柱,最北侧为一对石人,石人南侧为一对石马,中间有两对石像生台基。 在数量上,正好符合规定的数量,距离位置的间距计算也正好有5组,符合身份水平。 中间缺的两组石像生必须是石虎和石羊。

《清史列传》卷七十九《刘昌传》中记载刘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送死、牺牲如例,是谏勤”。 这也证明了刘昌死后是完全按照当时礼制的规定埋葬的,站在墓前的石像生也必须符合这个礼制规定的数量和分类。

清代,关于官员的墓葬制度和明代一样有严格的礼制规定,有茭地规模、守苹户多寡、神道两侧石像生的设置、墓前碑文、墓内圹志等规定的规范和要求。

茔地与守茔户:清代礼制规定:“一品茔地90步,封长6尺,杀至20步封2尺,垣、公、侯、伯周40丈,守茔四户。 两品以上星期三十五丈,两户。 五件以上每周三十丈,一户。 品以下周十二丈,二人守之止”。 刘昌从一品、正二货开始,至少要按照“二货以上星期三十五丈、二户”的标准执行。 换言之,刘昌茜地的直径从70步到80步,应该符合现在的50米到60米。 封高约4尺,合起来约为现在的4.5米。 根据礼制,应该还有两户人家。 当时刘昌墓旁边的刘坟村只有100人,都叫尹,姓单一。 也许是那一年二户守茔户发展迅速。

《刘昌掘墓》报告称,刘昌是开封地区明末清初的名人,官位来自一品少傅兼太子太傅,开封市至今仍有许多与刘昌相关的遗存。

刘昌墓是开封地区清朝初期罕见的大型古墓,墓地布局基本完整,完全符合当时礼制的规定,文献记载清晰,对研究清朝初期的埋葬礼制、墓地形制和葬礼风俗等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史料参考价值。

南、北刘府胡同和刘昌府第从刘坟村(现在这个村子和刘昌墓完全被道路和住宅区占领)南出,不远就是郑开通。 沿着郑开大道从西向东到大梁门,出大梁门向东,经过前营门、新街口、书店街北口,最终到达东司门。 在司门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开封市中医院的东边,白衣阁街的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刘府胡同。 这条胡同以双龙巷为界,分为南、北两条,南称南刘府胡同,北称北刘府胡同。

南府胡同,南起财政厅东街西部,北起双龙巷中间偏西,长200米。 胡同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胡同宽3米至5米,胡同北口与北刘府胡同南口相对,北刘府胡同北口与双井街西口相接,长120米。

刘府胡同名起因于刘昌住在这条街上。 清朝建立后,刘昌仕清、工部尚书上官来,开始在今南刘府胡同路东建府第,盖房子。 从清初到干隆的一百二十年间,刘家一代的簪子不断。 这条胡同从干隆年间开始被称为刘府胡同,但当时没有南、北之分。 分别以双龙巷为界,命名为南、北刘府胡同是一百多年后的光绪年间的事。

干隆年间刘府胡同南口矗立着“四世宫保”的石牌坊,中央上部有石兽、骑马武官等石刻,十分气派。

“四世宫保”是什么意思?“宫保”是什么样的官? 根据清代官衔的规定,清制不立太子,设长子师傅,为大臣和有效人士立衔,共分六级。 太子太师称为宫太师,太子太傅称为宫太傅,太子太保称为宫太保,太子少师称为宫师,太子少傅称为宫傅,太子少保称为宫保。 刘府的“四世宫保”牌坊以刘家四世为官,经常被加入加拿大太子的少保宫保之中。 刘家的富贵显荣也极言。

清常茂徕着的《如梦录街中纪第六》中记载着“定秤胡同南口、逍东为高、张、刘乡宦住宅”。 孔宪易校注:“刘、勤杰公昌都是。 《邑志》:为贞节坊、刘梦丞妻子赵氏而立。 在老鸽市的东边。 梦丞、庠生、勤务公之父。 ”。 “刘乡环住宅:刘昌住宅现位于刘府胡同,南口旧“四世宫保”坊。 这恐惧是刘的老房子。 ”。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刘府胡同内大多是高门大院,多为官宦和有钱人家的住宅。

1935年,刘府胡同曾改名为法治南胡同、法治北胡同,但不叫开,恢复了南、北刘府胡同的名字。

据有关人士考察,抗战胜利,刘府门外街南口石牌坊曾因年久失修而落石。 由于城镇居民可能会伤害行人,只好向当局请求批准拆迁。 据悉,取下的石头构件放置在白衣阁附近,但失踪了。

南胡同5号院是原刘府旧址。 20世纪60年代,这座不规则的多进四合院还保持着原有的面貌,但后来院内的房屋逐渐改建。

前几天,在“网民旧面包”的现场看到,院内只有其余中部的东西的房子。 从其筒瓦屋顶和不完全的瓦当水滴美丽的图案,不难想象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宅当时的豪华。

年5月6日,笔者为了写关于刘昌的人物传记,特地到南、北刘府胡同考察。 由于双龙巷的改造,南刘府胡同已经被拆除,只在南口住了一两家房子。 胡同北、双龙巷入口、小卖部墙上的“南刘府胡同”的街牌还在。 刘府胡同已经在双龙巷景区建起了九龙壁和仿古宅邸排,将木制街道命名的牌匾留在墙上,向世人展现了过去的辉煌。 但是,在町名的牌匾上,除了介绍这条街的町名由来外,对刘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标题:“刘府胡同与刘昌(上)”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