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04字,读完约9分钟

今年1月6日,《开封梁晚报》在《品读开封》版上刊登了中央党校教授裴元秀的《开封钱氏科举家族》一文。 读了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这个将近90岁的开封老乡,应该差不多写了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的过去。 所以,之前我们联系过,她在写晚清裴氏科举人物时,看了《清代朱卷集成》一书,从这几十部朱卷的履历部中得知,这一时期开封有10个科举家族,她必须逐一发现这些家族的情况 这个时候,小心这件事的我打了裴老的电话,裴老从2003年查资料到今年已经15年了。 由10个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组成的系列复制品终于完成了。 文案全部刊登在“开封”的“品读开封”版上。 有趣的人看看吧。

哪里好玩! 从2008年5月20日《品读开封》开始,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晚清开封裴家》问世,在之后的十年间,关于这个系列的文案层出不穷,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开封人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的提问为古城开封的科举文化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科举制度开封中的见证者

八朝古都开封与科举制度关系极大。 发端于隋代的科举在唐朝成形,繁荣于宋朝。 当时北宋都城开封,士子云集,人才济济,这是大宋推崇文治、大兴科举的盛况。 到了晚清,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下,积弊已久、难以为继的科举制度在民族内的忧患、国情危机中,背负着骂声走向了终结。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那年,在中华科举史上最后一次同级最高的大考试会考试中,庚子事件,北京贡院被毁,因此考场决定开封河南贡院(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第二年清廷宣布,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的岁科考试停止。 开封成了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科举制度的存废,关系到清朝人才和官员的选拔和整个国家教育的价值观,其去留是摆在清政府面前的重要选择。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晚清科举的废除及其影响的研究仍然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当然这不是本论文要探索的。

清朝科举家族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最密集,其次是黄河中下游,多出生在省府治疗地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开封也不例外。 以清代科举家族为选题开展学术研究,出现了重要成果,首先是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杰及其《清代科举家族》一书。 该书从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日常生活、社会流动、地域变化、家庭影响等方面,对清代科举家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科学地评价了其历史地位。 张杰在这本书里提出,清代,一个家族可以说是科举家族,需要世代聚居,从事举业的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的功名,是在全国或地方有重要影响的家族。

数族望,环里有几个? 听名字,合格者被视为故事。 按照张杰提出的标准,晚清时期的开封有多少个家族呢? 裴老经过15年的努力,终于确定家乡有10个,分别是裴氏、周氏、顾氏、田氏、冯氏、郑氏、张氏、李氏、苏氏、钱氏。 对此,裴老的文案分别是“晚清开封裴氏家”“开封清代周氏科举家”“开封顾氏科举家”“开封田氏科举家”“开封冯氏科举家”“看门清芬的开封郑氏家”“开封张氏科举家”“开封李氏科举家”“开封苏氏科举家”“开封苏氏科举家” 裴老从这些家族的居酒屋情况、家庭文化教育背景、科学考试成绩、代表人物及其为官经历、治学成果等方面走到一起,用翔实的史料展示了这些家族的一举一动、为官、治学情况。

不仅如此,裴元秀还总结了这些家族的第一优势:一、家族中有许多人举人、进士功名。 二、也有因科举成绩优异而世世代代当官、当高官、当官世家的。 三、文化底蕴雄厚,他们可以写书、作诗、画画,其作品从当时起就有很大的影响,加上有条件的标签,使其着作问世后进一步扩大影响,流传后世。

晚清开封的10个科举家族是科举制度开封的见证者,其情况被裴元秀的文案再现给今人,成果为我们围绕这个课题继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雕心镌血谨严治学:

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的研究过程

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的研究,涉及清末选才与内政外交、古城开封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状况、这些家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开封过程、婚姻关系与人口繁殖状况等。 这些问题得不到清朝档案、方志、家谱、人物传略等多方面史料的支持。 因此,已知查找资料广泛,难度大,研究人员又是老年人。 一方面完成了这个课题,另一方面得益于裴老住在北京,查阅资料史料的便利条件,她呕心沥血、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研究经过,裴老说,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自己写10个开封科举家族了。 开封妇女是她的文化摇篮,家乡《开封梁晚报》为其研究成果的诞生提供了平台,专家、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研究从本家裴先生开始。 裴元秀从小就从长辈口中知道,自己的祖父是举人,伯祖父是翰林等。 1999年,她92岁的父亲最后来到北京,在和自己聊天的过程中,裴元秀方认识了伯爷爷,裴维侘在北京。 在职期间裴元秀因为没空研究家里的问题,2002年退休后就开始了这项研究。

中央党校图书馆有许多地方志和古籍,裴元秀在这里找到了《祥符县志》和朱汝珍编的《国朝馆选录》的底本。 《祥符县志》记载裴氏一家十口的简要情况,在五人中列举,三人有进士、一人有翰林、裴朱氏、裴隽、裴季芳三人的传略。 《国朝馆选录》是一部记载清代翰林的文献,记载了裴维佗的字号和最后官职。 另外,裴元秀还从《清实录》、《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篇》、《光绪朝上敕档》、《光绪朝朱批奏折》、《代码绅录》、《北京市志稿》等书中,找到了裴维佗的一点材料,裴维佗的 甲午战争后,清廷内部发生主战、主和激烈争论,裴维侘充满爱国热情,坚决主张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对台湾割让。 光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裴维侘奏道:“为了轻议的割地,恐吓各国的欲利之端。” 为了研究这首有重要价值的纪念曲,裴元秀又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了资料,看了这首曲子。

“裴元秀与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研究”

自己家族的研究引起裴老对晚清开封科举家族很大的兴趣。 她在查阅裴维佗朱卷时,从《清代朱卷集成》中看到了数十件开封举人、进士朱卷。 从朱卷的履历部分可以看出晚清开封10个科举家族来自哪里,有多少家族成员取得了科名、官职、着述、社会关系、婚姻关系等。 从此,晚清开封10个科举家族的研究相继展开。 这时的她70多岁了,不能使用电脑了,所以让孩子帮助自己,终于可以使用电脑写资料和查资料了。

为了找可靠的资料,裴老虽然上了年纪,但总是早上安排老伴生活出门,挤公交,坐地铁,去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好几次。 北京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但要发掘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的历史,对每一个老人来说都不容易!

在写作中,裴老与老家开封相关人员进行了信息表达,请求帮助。 市地方志人物志主编庞应水和吴凯、张方旦、赵国栋等,冯氏家族、郑氏家族的后代也积极应对和支持了她的研究。 冯氏子孙冯运海一直协助她读稿。 在国外100岁的阿姨给她提供了裴维佑诗词的重要消息。 经过自己裴维佗诗词手稿的整理和徐晋如的校注,年10月,裴维佗《香草亭诗词》作为二十世纪诗语名家别集丛书之一由黄山书社出版。

裴老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教授李世悦在《清史论丛》( 2008年号)上刊登了她的《试论裴维侘及其相反割让台湾的奏折》。 她从一开始就向《清代翰林院制度》的作者邸永君教授请教,邸教授一直关注着她的研究。 今年,邸教授看到钱先生家的文案后,马上给予了肯定。 南京大学张宏生教授的研究是关于裴维侘的,裴元秀主动写信教我。 张宏生教授不仅肯定了她的研究,还派了两名该校年轻教师到北京,收集裴维佗的诗词手稿,收入《全清语》。 中央党校文史部张傲莹教授开封了她中学时代的同学,一直在帮助她。 关于裴元秀不擅长的文学、历史问题,总是向张傲莹请教。

研究开封籍清代翰林后,裴老又去了《国朝馆选录》作者朱汝珍的老家广东清远,参观了朱汝珍纪念馆。 找开封籍贯翰林区粉丝的材料,她还会去广东康有为纪念馆,确认区粉丝是强学会成员。 为了弄清裴维佗关于沧浪亭的诗句和他叔叔沈守谦的情况,裴元秀专程去苏州沧浪亭拜访了沈守谦的故居。

裴元秀1931年出生于开封,1944年考入开封女子中(今开封二十五中),文理学科成绩良好。 中学毕业后,裴元秀进入中央财政学院(后为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大学、成都地质学院、中央党校任教,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她一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疑为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标题:“裴元秀与晚清开封科举家族研究”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