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0字,读完约4分钟

闲下来什么也不干,拿出长时间不动的手风琴,想录视频,爸爸爸爸。

不由得瞥了一眼朋友圈,看到山西《上党晚报》总木兵推荐了手风琴演奏曲。

在微信朋圈,常见的朋友们推荐钢琴曲和小提琴曲等,但很少推荐手风琴曲。 并且,给人的印象是木并不是第一次推荐手风琴曲。

什么情况?

弱音一句:木总,你会拉手风琴吗?

回复:好的! 我叔叔学过。 他从苏联专家那里参加过抗美援朝。

哇,好厉害。

有教师,有教导,而且是间接的国际范围。 像我一样:自学,不成材料。

大致来说,我得到了第一架手风琴,天津出的,工农兵品牌,百分百国货。 驻外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父亲买来的。

几年后,我恢复了味道。 当时,父母在国外工作,有条件购买意大利的生产。 但是,我们不知道国际上认定的手风琴权威产地是我们的好几倍。 为什么不买呢?

我父亲很爱国,可见一斑。

天津乐器厂的同志们请不要生气。 毕竟,在当时的我国,这种西洋乐器还是新事物。

因为很旧,我不记得这个手风琴的壳是蓝色的还是绿色的。 总之,简易型。

但是,我因此在高中同学中享有手风琴手的美誉。 在母校101的某个班会上,和一个男学生一起为全班大合唱伴奏。

有随机数吗? 请大家随便猜。 大家还满意就可以安慰自己。

进入大学,我又依靠这个工农兵牌手风琴的基础,在人大信息系的同学中独树一帜。

当时住在同一个宿舍的新生徐泓,不会拉手风琴,但是这个聪明的女孩有钢琴基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气把司马扔了三个街区。

在人家已经转动某波尔卡的时候,我还在一边说着一边努力。 但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乐队还是热情地把司马放了进去。

另外,当时的情报系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小型的意大利手风琴,身子轻如燕,音色优美。 我们在拉着呢。

来北京日报工作了。 突然意识到报社里也有意大利手风琴!

嗨,把这把琴藏好,别告诉大家,玩坏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晚报上有几个人喜欢唱苏联歌曲。 例如,体育社团的记者李永广。 琴声一响,这个你一定跟着声音来,歌声和琴声,相映成趣。 确实:唱歌比说好另外,唱歌比我拉好。

后来,报社的这把琴终于被大家弄坏了。 但是,其牺牲还是值得的:从部到车间,报社的好几个同事都拉得很体面。

我决定买琴。

如果不买的话,惊人的是,国产名琴鹦鹉牌,120底座4排弹簧,像样的演出琴,依然是天津生产的。

我不记得花了多少钱,但几个月的工资应该没了。 另外,在二妹华京从后门购买的。

于是,我和妹妹一个人一辆。

不久,第二个妹妹也加入了买琴的行列。

这样司马家的姐妹有一半成了手风琴的发源地。

又过了几年,发烧友队伍继续扩大。 三妹和北京八中的毕业生结婚了,这个妹夫也拉手风琴。

这些没有正式学过钢琴的人,用脚想想到底怎么样,也就明白了。 但这并不重要。 我从那里玩得很开心。 你好,那很重要。

即使现在,鹦鹉牌手风琴似乎还是国内第一品牌。 我看网上的售价,键盘类120基础的,至少500台。 还有好几万。 关于音色,过去很好,但现在应该更好。 只是,我的风箱很紧,练习了弹琴两倍的手臂力量,现在应该改善了吧? 关于意大利进口钢琴,好家伙,有七八万台的话,就赶上了钢琴的价格。

手风琴爱好者队也很高兴以疾风迅雷之势在青少年中迅速成长。

南宁晚报冯林主任有时用微信的力矩晒女儿的公演照片。 那家伙真了不起,每次参加手风琴比赛都一定会获奖。

看着大裤衩的雄姿,想起我们青葱的岁月,耳边响起了手风琴抑扬顿挫、充满节奏感的欢快的声音

你好手风琴!

标题:“你好,手风琴”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