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09字,读完约8分钟

序一表君臣同心

君主为大臣的着作排序自古以来就非常罕见,《通鉴》还未完成神宗之后的排序更是少见。 神宗在序言中首先知道君子多识前言而畜生其德,所以刚健,辉光的日新《诗》《书》《春秋》,都揭开得失痕迹,保存王道之正,垂后世者,接着他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之后,神宗讲述了先父英宗与司马光商量编纂《通鉴》的过程,之后,《通鉴》中记载了君良臣切摩治道、辩论精语、德刑善制、天人相及其休责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弊之效、良将之 神宗说,《通鉴》记载了明君良臣在切磋治国之道。 其中讨论的精粹词句、道德与刑罚的善良制度、天人间的相互关系、各种凶吉善恶现象的根源、奖惩盛衰的根本原因、计划措施的利弊效果、优秀将军的方针战略、廉吏的施政方案,都以邪正为标准进行评价,从管理和中引出要点,形成深刻的话语体

序言最后说《诗》云商鉴不远,是夏后世,授其书名为《资治通鉴》,胸怀朕之志,聆听。

《通鉴》写成后,司马光作《进〈资治通鉴〉表》呈神宗。 在《资治通鉴》表中,这位老臣首先讲述了一些自卑感之后对自己历史的迷恋:臣性知识愚鲁,学术荒废,万事皆在人下。 在前一段历史中,粗味尽心,从小老,喜欢不厌。 之后,回顾《通鉴》的初衷和编纂个人力量的困难:众移、固以来,文案多,从布服之士,没有读过它,情况是人主、日有万机、何闲之览! 臣常不自掾,削冗,举摄机,专为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年立一书,前后有伦,精粗不杂。 我家力量薄弱,不能自由。

《资治通鉴》表接着说明了从英宗开始到写作的经过。 《通鉴》开始的年代、圈数以及对英宗、神宗的感谢,洛阳15年间编纂的辛苦和认真尤为感人。 在这里司马光研非常担心,穷了一切,日力不足,夜以继日。 读着古老的历史,在旁边采集小说,简单的派遣盈余积累,浩如烟海,兔子安静,学校规划豪迈。 看到司马光为《通鉴》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无愧地说:鉴于前世的兴衰,考察现在的得失,嘉善矜恶,足以舍弃是,惜古之盛德,无前无后。 四海众生盐蒙其福,臣委骨九泉,志永成!

《通鉴》一书的完成使得臣的精力、为这本书付出的司马光疲惫怎么样了? 他在《资治通鉴》的表格上告诉我,臣现在骸骨憔悴,眼花,没有多少牙齿,神的知识衰退,现在转踵而忘。 这句话绝不是司马光亲自标榜邀请的,这一生是财利多元化的华为,就像恶臭的历史学家一样,决不会这样做。 成书不到两年,司马光就累死了。

四个助手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说到“通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司马光,这是正常的。 因为他毕竟是《通鉴》的主编,像电影的主演。 但是,在一个好汉的三个人的帮助下,司马光最终完成了《通鉴》这本大书,如前所述,得不到他选中的刘恕、刘塙、范祖禹、司马康四位助手的协助。 其中,刘恕、刘塙、范祖禹三人具有历史学才能。

我先说刘恕。 进士刘恕( 1032~1078 )、字道原、江西筠州人、仁宗皇祐元年( 1049年),科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在儒家经典考试中两次名列第一,一度震惊开封。 司马光也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刘恕。 刘恕记忆力惊人,博学多识,熟读经典,酷爱史学,司马光评价很高。 他对英宗说:馆藏文学的士诚多,对于专业史学,臣所知者只有刘恕耳。 因此,治平3年( 1066年)书局成立后,司马光首先推荐了刘恕。 《通鉴》全书的编撰实例是司马光和刘恕共同商定的。 在《通鉴》的编撰过程中,刘恕主要负责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部分的起草工作,同时司马光遭遇历史性事件,将疑难者错认,诺瓦克原谅了他。 原谅魏晋以后的事,考证差缪,最详细。

“《资治通鉴》:鸿篇巨制故事多(下)”

说刘塙的59(1023~1089 )、字贡父亲、江西新喻人、诗书世家出身、仁宗庆历6年( 1046年)进士、才学被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认可。 刘塙学问严谨,学问渊博,史学造诣特别深。 东汉史家班固的《汉书》,文案难懂。 刘塙和哥哥刘攸(两人同年进士)、侄子刘奉世(也是进士)合作,写了《汉书记》,有时还称为三刘《汉书》之学。 刘塙又独立完成了《东汉刊误》一书,即《后汉书》的校对本。 由于擅长汉史,治平3年( 1066年)刘塙进入书局后主要负责起草《通鉴》汉史部分。 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刘塙被降为泰州,于熙宁4年( 1071年)离开书局。

叫三范祖禹。 范祖禹( 1041~1098 )、字淳甫、四川华阳人、仁宗嘉祐八年( 1063年)进士、才能得到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的认可。 熙宁3年( 1070年),范祖禹进入书局,参加《通鉴》的编修,分任唐史,考其兴废治乱,担任唐代部分的起草。 司马光称赞他知识精明,性情温良,好学能文,节操稳健,是君子一般的人物。 书局迁往洛阳后,范祖禹在这15年间全身心地投入到《通鉴》的编修工作中,直到完成了写作,因此他是上述三位助手中书局时间最长、担任任务最多的一位。

四说司马康 司马康( 1050~1090岁),字为公休,司马光大哥司马旦之子,司马光继子,神宗熙宁3年( 1070年)进士。 熙宁6年( 1073年),司马康进入书局,负责审阅文案,也就是《通鉴》的稿件校对。

除了上述四位助手外,《通鉴》一书的完成还得益于北宋杰出天文学家刘羲叟( 1018~1060 )。 史书的编年,首要大事首先是辨别年月,否则记载的史事可能会混乱。 刘羲叟编纂了《长历》一书,从战国到五代万里,书中他逐一规划了每年的节气、星象、朔闰等,这是司马光写《历年图》考年月日,奠定了历史记载准确可靠的基础,并奠定了基础 刘羲叟的功劳不在其他助手之下。

皇巨着差点毁了

《通鉴》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如上所述,哲宗元祐7年( 1092年),《通鉴》的最初版本发行了,但这个版本(元祐本)很久以前就消失了。

元祐八年( 1093年),哲宗亲政,8年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为朝的听政。 亲政后激怒高氏的哲宗继承了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推行的新法,废黜了旧党,起用了新党,但司马光反对王安石阵营,是受高氏重用的旧党人物,因此当然处于哲宗打击之列。 绍元年( 1094年),哲宗下敕令,剥夺司马光谥、告、赠典及赠碑的额头,打磨碑文,毁坏碑身,挖出司马光墓,砍倒棺材。 后来司马光又被平反了,那是后话。

回到正题上来。 政治斗争经常使文化不幸,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蔡京上台后不久,对旧党发起了新的清算。 他让司马光等309名大臣加入原佑奸党,并将他们的名字立在石碑上。 这就是有名的元祐党人碑。 所有碑上的强奸党人物,生前的作品都要严格审查,有一点不合的地方都要销毁。 司马光列元祐党人碑文臣中宰相执政官排名第一。 因为这部着作是要点打击的对象。

南宋学者周辉《清波杂志》卷九记载,绍圣4年( 1097年),蔡京的弟弟蔡卞,即王安石的女婿,提出要破坏《通鉴》雕版(此处笔者仅叙述史实,未透露谁老底的意思) 他在策试士子的考题中,特别引用了神宗为《通鉴》写的序言,对明神宗提出了训诫。 得志的蔡卞无论多么傲慢,也不能再破版了。 这样,《通鉴》这部皇大着被神宗的控制序言给逃过了,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在此也要感谢这位诚实的警察陈瓘博士。 否则,后代今天能不能读《通鉴》就另当别论了。

司马光诞生1000年,这一年,标点本《通鉴》的修订工程在中华书局开始了。

《通鉴》是治国理政宝典,其体例严谨、条理清晰、包罗万象、体大思精,因此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本300多万字的史书,从毛泽东主席191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开始学习的时候到晚年,一生学了17次。 在年全国组织会议、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和年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等重要场合,习主席多次引用《通鉴》。 (下)

标题:“《资治通鉴》:鸿篇巨制故事多(下)”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