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32字,读完约11分钟

不用说,离开封市很近的朱仙镇是古镇、名镇、美镇。

据说那是古镇,追溯历史,传说是战国辛亥的故乡,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 资格足够旧了。

因为据说那是有名的城市,明、清时期被称为全国四大名町之一。 清代地理名着《读史方舆纪要》中将朱仙镇称为水陆会集之所、南舟北车,从此产生了分歧。 当时,镇上的商人有4万多人,人口达到30万。

叫做美镇,这个城市位于豫东大平原,是八朝古都开封的入口,风景优美,古迹名胜众多,寺庙道观众多,自古有街道八景和街道外八景之说。 另外,还有百看不厌的木版年画和久负盛名的美酒美食。 更令人自豪的是,朱仙镇被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村镇之一。

但是,我觉得作为戏剧从业者还不够。 朱仙镇应该还是戏剧镇。 不仅是河南豫剧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孕育、快速发展、传诵祥符调的根据地,戏曲活动曾是这里的首要文化现象。 朱仙镇说是没有墙的戏曲博物馆也不为过,读了朱仙镇,了解了豫剧的迅速发展史。

朱仙镇原来收集仙镇的话,镇上的老年人经常说“天下诸神都聚集在这里”。 众神众多,寺庙大小72座。 节日和仙人生日时,除了必要的节日之外,还必须唱几天大戏,振奋气氛,让神开心。 最初,戏剧站在了暂时的舞台上,但之后随着活动的增加,果断地搭建了舞台。 戏楼比地面多,分为前台(表演区)和后台(化妆区),通常是砖木结构,宽敞明亮,气势宏伟。 现在,整个城市有多个可以历史调查的旧剧场。

岳庙大戏楼建于明成化14年( 1479年)。 楼下是八角檐,楼下可以为砖做涵洞,过汽车行人。 的后院还有一个剧场,建筑时间和以前一样,规模小,通常供贵宾家属看戏。 两个剧场都在1931年左右被拆毁。

关帝庙大戏楼建于明嘉靖6年( 1527年),为镇晋商建设了一个捐赠所。 一开始,剧场位于关帝庙前面的照片墙外,但讨厌它被照片墙隔开,影响了关帝观戏,清干隆40年( 1775年) 6月,人们将剧场搬到照片墙内,所需资金仍由晋商从19个城镇提供。 据说舞台高3丈,前面因为屋檐卷小屋,装饰华丽,和安徽亳州花舞台差不多。 戏楼上有两块牌匾,一片天竺行云,一本书挂楼。 日寇攻占朱仙镇时,将戏楼上部拆除,变成炮楼。 1947年,国民党保安团拆除一切,运到镇西南角建设防御工事。 庙的后院也建有堂戏楼,建筑年代不详,但后来被拆毁了。

天后宫(又名福建会馆)的戏楼,位于镇内河东油笼街。 戏楼朝西,与天后宫对峙,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舞台高2丈多,4楹3间,山脊上有兽铃。 戏下面有涵洞,可以过车,1942年被兵火破坏了。

山西会馆的戏楼俗称小关帝庙,又名伏魔庵,各有大戏楼和堂戏楼,建于明末。 根据碑文记载,清雍正十一年、干隆七年、干隆十六年和干隆三十九年,先后进行了四次戏楼修缮。 堂戏楼在1928年被破坏,大戏楼在1955年被拆除,建造了学校。

鲁班庙戏楼的形式和建筑时间,都和天后宫戏楼一样,于1946年被兵火摧毁。

苦庙戏楼,位于镇内的炮坊街,坐北朝南,明末建成,1928年前后拆除大楼建造学校。

葛仙庙戏楼位于镇内葛仙庙前广场,规格、格式及建筑年代均与天后宫戏楼相同,于1928年拆除建设学校。

上述7座大戏楼和3座堂戏楼散布在一个城镇中,在全国都很少见。 证明戏剧楼多、演出活动多,证明了昔日朱仙镇戏曲业的繁荣。

朱仙镇庙多,庙会也自然多。

庙会是集佛敬神、游艺娱乐和商贸为一体的大型民间集会,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市场活动。 就像今天的商贸洽谈会、物质交流会、产品展览会一样,不仅顾客云集,参观聚会的人也很活跃。 节日都是露天的,商品种类繁多,娱乐活动也很丰富。 高跷、划旱船、耍狮子、打拳卖药、看书唱戏的,都可以说是无所不有。 当然,这种做法当然是在老戏楼上唱大戏。 有时不只是一辆,很多时候是两台面对面唱歌。 三台、四台、五台、六台大型比赛也不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就像戏曲比赛一样。 观众在移动。 这部戏很棒。 大家都到这边来,那边的戏不好的话,观众会失去的。 这场比赛虽然没有评委,但大家掌声喝彩声亮分,名演员在观众的拥戴下形成,不偏不倚,特别公平。

“厚重古镇的戏曲之魅”

戏曲邀八位客人,庙会云集四方财富,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种现象不就是戏曲搭台,经贸唱戏吗?

朱仙镇的群众对庙会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常常掰着指头向人们讲述昔日庙会的盛况:在我们这里几乎每个月都有庙会,每个月都有热闹。 农历第七天是火神庙的庙会,农历正月十六是岳庙的庙会,农历二月十八是泰山庙的庙会,农历二月二十五是岳庙的庙会,农历三月十五是城隍庙的庙会,农历四月八日是小满会,农历四月十八日是老奶庙的庙会,旧历四月十八日是老奶庙的庙会 农历6月6日是土地庙的庙会,农历7月15日和马王庙的庙会,农历7月23日是灶庙的庙会,农历8月8日是鲁班庙的庙会,农历9月9日是关帝庙的庙会和葛仙庙的庙会进入农历10月,庙会变少,看戏 节日戏通常连续上演3或5天,但如果遇到许愿戏或成就戏,可能会连续上演10天半。 关帝庙、葛仙庙、鲁班庙都位于小镇西北角,有时会出现几出大戏对唱的局面。 这个时候,各戏班为了争夺高低、压倒对方,经常邀请名演员表演绝活和拿手戏。 为了不无限期延长演出时间,庙会的第一个(主办方)必须规定:太鼓三方,看戏。 敲三次铜锣演戏。

“厚重古镇的戏曲之魅”

朱仙镇的粉丝真是戏瘾大了,不仅演出次数多,剧种也多。 敬神戏多为河南梆子,也唱大油梆子、曲(即曲剧)、二夹弦、道情等。 道班的艺人很少,通常三五个人,每个人骑着头驴来,唱完之后,就骑着驴走了。

在旧社会,三百六十行,行都是祖师爷,也就是祭祀自己领域的神。

戏曲人之神是唐明皇(也有后唐庄王的说法)。 他为皇帝,地位高,知音律,喜闻乐见,创办过梨园(宫廷训练歌舞艺人的地方,后来剧团称为梨园)。 虽然说这是传说,但也反映出戏曲艺人地位低下,被欺凌,生活陷入困境,所以出了皇帝,成为了自己的精神领袖,寻求避难。

不知什么时候,艺人们在朱仙镇北门外聚集在通往古都开封的道路旁,建造了宏伟庄严的寺院明皇宫。 既然叫明皇居,供奉的神当然是唐明皇。 寺院有200多亩,有大殿、钟鼓楼、戏楼等建筑物。 艺人们在田养庙,在这里成立了梨园会,维持了正常的演出活动和自己的生存权。 该会接待多个剧团,推荐德高望重、有领导能力的艺人或班主担任会议组长,首要职责是管理日常会务、庙产收入、剧团和社会捐赠,还协调对剧团间矛盾纠纷和违规艺人的处罚、教育。

明皇居是艺人们的慈善团体和招待所,来过去剧团和朱仙镇演出的艺人,可以在这里吃,不仅仅收钱,特别是对穷人更是免费。 生病无家可归的人,可以在这里疗养治疗,如果死亡,可以在义地安葬。 所以,艺人们常常把明皇宫称为自己的家庙和归宿。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是戏剧之神的生日,明皇宫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各剧团要选出最有名的演员在这里举行祭祀公演。 被点名来献艺的名演员,无论在哪里上班都必须按时赶到。 庆祝活动通常为3日至5日,届时由名演员荟萃,戏剧班聚会,相互参观,交流技艺,不像今天的戏剧节那样,参加者对此感到自豪。 所以,明皇宫成为戏曲艺人心目中的艺术殿堂,也是他们向往的圣地。

明皇宫多次被水灾破坏,至今没有瓦,但幸运的是,1916年《明皇宫碑文翻新》的石碑上记载了整修神庙捐款的70多个戏剧班和106人的名单。 这106人中,大部分是当时有名的演员,其中有祥符调名家李剑云、林黛云等。 铭文中谈到了明皇宫代远年的毁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谈到了道光年间黄河的决口和同治年间整修的简况,字里行间流淌着许多珍贵的豫剧史料。 这座碑现在开封了博物馆,被戏曲史家称为石碑上刻的豫剧史。

祥调自诞生以来,迷恋广大群众,很快崛起形成了独立剧种土梆子,即后来的豫剧。 祥符调发展迅速,在传递的过程中,优存劣化,形成了蒋门和许门两大科班。 蒋门的训练基地在朱仙镇,但清道光21年( 1841年),黄河突然决口,汹涌的黄水泛滥,朱仙镇一带也被黄水吞没。 当时蒋门科班的掌门人叫蒋扎子,是热爱戏曲事业的艺术家,不能就此放弃,所以毅然决然地带领科班离开家乡向东移动。 请考虑一下。 洪水遍地,科班全体老少数百人,加上妻室的孩子,背着行李,积水,踩着泥泞,多么痛苦。 尽管如此,蒋251子仍不忘祥符调的传达和创新,终于将土梆子的种子撒向豫东、豫南和豫北,衍生出豫东调、沙河和谐高调等新声音,使后来的豫剧越来越大,成为全国地方戏中的大剧种,流行大半为中国

“厚重古镇的戏曲之魅”

朱仙镇木版年画很有名,在艺术表现上,线条粗壮有力,构图整齐,人物造型优美英俊,色彩艳丽,具有强烈的庆祝气氛和装饰效果。 鲁迅先生收到河南版画家刘达南的捐赠后,十分着迷地收藏,他认为朱仙镇的木版画,朴素、不涂脂粉,人物性感、色彩浓厚、有乡土味道,有北方年画的特色。

在现存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戏曲人物和戏曲故事占很大因素,当地群众和业界人士将这些年画统称为戏曲。 据初步统计,“火塘寨”、“重耳走国”、“长坂坡道”、“带上朝”(即“打金枝”)、“麒麟送子”、“王小二牛腿”、“李存孝打虎”、“状元祭塔”、“九龙山” 由此可见,朱仙镇木版年画朴素明快的艺术风格与祥符调的艺术风格不相容,这也证明了祥符调当初在朱仙镇的繁荣,对朱仙镇年画的渗透和影响。 按理说,至今城里的群众仍流传着画有戏、百看不厌的谚语。 为戏曲年画提供创作文字和依据,年画对戏曲的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朱仙镇是开封的南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诗人李梦阳被称为百战回戈地。 岳飞大战朱仙镇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 在胜利在即、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岑尼奥朝中投降派一门心思和睦,12枚金牌召唤岳飞,在风波亭以无辜罪将其杀害。 世世代代朱仙镇的人讨厌投降派,尊敬岳飞及其岳家军。 镇岳庙四季香火连绵,古剧楼上经常上演《岳飞》、《岳母刺字》、《八大锤》、《岳家庄》、《王佐断臂》、《烧秦桧》等与岳飞相关的剧。

在上述节目中,“烧秦桧”最受观众欢迎,最令人感兴趣。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岳庙庙会上,压轴戏一定是这个剧目,约定俗成,谁也不换。 第一集是岳飞被秦桧在风波亭杀害后,忠魂惊动了玉皇大帝。 大帝赠送三把神火,点燃秦桧。 秦桧急忙跑到庙里求神保佑,地藏王变成了疯和尚,秦桧陷害岳飞的罪行,痛斥他,然后命令法官打入十八楼的地狱,还勾住他妻子王氏的灵魂,用神之火将他一并烧死。

戏剧虽然荒诞,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恨和愿望。 每次演这个,观众都把已经准备好的秦桧和王氏草人,和台一起点燃了。 观众对秦桧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罪行咬牙切齿。

《烧秦桧》这部戏我没看过其他省地方剧团的演出,在朱仙镇的农历正月十六岳庙的庙会上有独特的独创性。 1990年1月,笔者在参加全国话剧、戏曲创作座谈会期间,向外省戏剧名家们咨询,大家惊讶地表示,从没看过这么罕见的戏。 在朱仙镇上演的《烧秦桧》似乎被推向了全国唯一的剧目。

朱仙镇戏曲遗产丰富多彩,必须加强保护和发掘整理,决不能让其流失。 朱仙镇应该迅速发展旅游产业,从庙会和戏曲中复制,这是恢复古镇风情的第一突破口,只有这一家,没有分号,再现昔日的辉煌,绝非神话。

标题:“厚重古镇的戏曲之魅”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