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91字,读完约12分钟

今年11月19日是现代文学大师施刺存去世10周年的纪念日。 近年来,笔者收集和浏览施刺存先生的未刊行信和日记,以及他出版的书。 在施存先生的着作中,知道了因为金石和开封有很深的关系。 施存先生在金石铭文建造的桥上,与开封数字著名的文化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漫长的通信、神交多年之后,施刺存专门来开封拜访老朋友,游览名胜,留下了美好的话语。

施存说:“我的一生打开了四扇窗户。” 第一张是文学创作,第二张是外国文学翻译,还有中国古代文学和碑文文物研究的两扇窗。 他的碑文研究始于20世纪57年代,从1957年到1977年,他没有发表过复制品,但他没空。 他说:“那个时候,白天不是我,晚上才是我。” 到了晚上,我会爬上阁楼做我的工作。 在学校看书,研究碑文,看书,北山楼是施刺保存的书房,所谓的楼是极小的阁楼。 施刺在20世纪70年代住在朝北只有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当时的陈设品是,左边有一个人的木制床,床前面有一张旧的木制桌子,桌子的另一边有厕所。 有时也坐在厕所里对着桌子写,条件相当苛刻。 但是,在这样困难的时期里,施刺保存并未落青云之志,实际上是抄写了金石遗闻。 施刺保存碑刻收藏近30年,藏有大小拓本2300余枚,唐代碑刻1500多种,几乎囊括了历代珍贵碑刻。

“施蛰存与开封的不解之缘”

1955年,施刺保存收到李白凤的来信,得知当时的朋友去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教苏联文学。 李白凤是我国现代着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 当时,茅盾这样称赞他:他足迹大江南北,生活经验丰富,因此其治印、诗、写小说无与伦比。 施存评价说:“在国内写大篆书的人,没有人能超过他吧。”

施在编《现代》的时候,李白凤给他投稿,成为了以后持续40年的老朋友。 李白凤很坦率,施刺保存非常佩服他刚毅不屈的志节。 老朋友之间经常有鸿雁书信,除了御寒取暖外,在业务上也互相交流。 那时,施刺存也开始抛弃文学,把有趣的东西转移到金石文案上,从前鲁迅抛弃了旧碑,走出虎尾参加了革命。 我也想参加革命,想为革命服务,结果只是躲在阁楼里抄写古碑。 所以,那不如钻在古碑上吧,白凤也宁可入书画篆刻,有时唱几首老诗解闷。 施托李白凤正在开封搜索罗金石拓本,李白凤托施刺在上海买书、借书。 有一天,施蛰在南京路的店铺购买了旧拓未断本《根法师碑》等,回家李白凤送来河南图书馆的藏石十多种,这一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天之内得到碑17种,抚摸到深夜,很不累。 李白凤把一些书送到上海北山楼,施刺保存下来后,很兴奋。 施刺保存这个时期生活困难,报纸必须借阅,看有用的新书不好买,经常卖藏买碑文买拓,但他有时买书寄给李白凤。 1964年7月13日,施刺为李白凤购买了“西门豹祠碑”和“曹子建碑”。 之后,施刺存在于给李白凤的信中,他说:“脚下为弟弟买的是《石门赞》,《郙阁赞》市只模仿了明申的书(刻在山上)。 本来模仿悬崖的很少见,看不到两种颜值,有很好的整纸拓,所以弟弟没有准备。 不久,施刺保存收到了李白凤发给他的“郑文公碑”,觉得这个拓本非常好,哥哥的标题也很好。 施存还在询问387◇志家是否还在开封,如果有其手印的话能印一份吗? 在那里,李白凤请桑凡送来靳志楚印,谢谢你被刺保存。

“施蛰存与开封的不解之缘”

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佟培基教授曾任教于李白凤,与施刺交往。 佟培基1974年在上海出差期间,受李白凤委托,访问了愚园路施刺的家。 佟培基至今还记得和施刺存商量过“金石百咏”的刻印。 《金石百咏》写于施刺保存1971年,试图让精通书法的李白凤用蜡纸印字“金石百咏”。 佟培基说:“那时的相遇很愉快,临别时,施先生送了一封信叫《填空画像》。 线装,很美。

1975年6月,佟培基又去上海拜访启蛰。 佟培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次上海之行:到了愚园路,在木板间的阁楼上促膝而谈,回旋楼梯狭窄,半截摞着书,讲着词论和金石碑文,约第二天在南京路见面。 第二天,佟培基在南京路和河南路的十字路口与施刺见面。 施刺保存请远道而来的开封客在咖啡店喝咖啡,然后去多恩轩买了一点青铜器拓本。 在福州路的南纸店,请保存毛边纸的双刀购买,带回佟培基开封,刻印“金石百勇”用。 一周后分手时,施刺送来佟培基手写的小行草《金石百咏》10首。 佟培基开封后回去仔细裱糊,一直珍藏至今。 1976年4月,李白凤印了50本刻写的《金石百勇》油印本,施刺存分送给了同好的朋友。 茅盾接到《金石百勇》后,说20年的蛰居有此收获,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施存在唐兰的信中,月前得到开封的小李的来信,知道拙作《百咏》已经发了达文,非常害怕。 这种沉默是无聊的时候制造的,开封的中小朋友想留一本,因为要为此付油印。 汴中小友是指佟培基。

“施蛰存与开封的不解之缘”

据李白凤介绍,施刺存认识并交往了开封着名文化学家武慕娟、桑凡、佟培基、崔耕等。 施存创作了《夷门三男墨妙歌》,当年写了三部,分别送给武慕娟、桑凡、李逢(李白凤饰)。 诗中讲述了与武慕娟、桑凡、李白凤三人的深厚友谊。

吴慕娟师来自名师邵次公,其行书来自褚颜,优美典雅,道健深厚。 隶书入汉石经残字,方严犹存,甚得原刻神韵,隶书实有溶篆隶一炉,古拙清新。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北京碑林专家来到开封交流事业,公认北京名家为张彦生,过黄河为武慕娟,被称为南武北张。 20世纪70年代中期,施刺保存与他书信来往频繁,探讨了北碑南帖问题。 施存对武慕娟的学问和书法评价很高,对武慕娟评价很高,认为二王(王献之、王献之)和怀素、张聪以后,进行古文篆书的肃汉,书法以前缺少北碑丈夫的气度。 认为武慕娟的书法大雅扶手有独特的造诣,行健持刚,从北碑精湛的古代流传下来,开创了一代书法风格。

1975年,40多岁的桑凡与寓所开封的李白凤、武慕娟同为尚篆隶,书名已满天下。 施刺在桑凡收藏的清人英宝《花瓶图》画卷上作诗写题书:不惹红紫春阳,伴秋风落叶黄。 竹篱下已经没有彭泽令了,怎么供应我胆瓶的香呢? 辰杪吴兴施舍落合章。 像小河一样,刮风,吹着池塘的春水,从景生情,心情深沉,意境深远。

1978年,李白凤在开封时去世。 听到惊蛰特别伤心,在邀请崔耕的信中表达悲伤之情,写了《怀念李白凤》。 佟培基说:“白凤去世后,施先生写信询问来往的信件,当时想选择部分出版。 白凤夫人朱樱整理了168件,1992年女儿李荣裳带到上海。

什么样的信见证了文学史上的往事? 笔者在《北山散文集》中,只看到了13封因施刺保存而写的李白凤的信。 李白凤的女儿今年70多岁的李荣裳住在开封。 笔者找到她,询问了那封名片保存信的最后去向。 李荣裳说:“施叔叔说要出书,他和我爸爸通信有200封余通,但找到的只有168封。 1992年,我把妈妈整理好的信拿去上海交给了什叔叔。 叔叔说用了还给我。 后来,舒叔叔去世了,这些信我们也没地方了。 很遗憾,施刺存和李白凤的大部分信件都丢失了。 非常遗憾。

施刺在展开历代金石文案的过程中,自然会观察和欣赏其文案的结构及其笔法。 但是,施刺存并不是在故纸堆里自我陶醉,而是更关心国宝千百年来沧桑的变化,特别是近百年来罕见的古碑被重新开垦,残存状况令人堪忧。 正好在那个时期,崔耕作为开封地区的文物从业人员,当时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开封地区国内、平整土地时,不断发现古文化遗迹或古代墓地。 当时开封地区管辖的嵩罗地区,历代碑文很多。 为了考察目前的情况,学习文物知识,获得业务上的优质指导,通过李白凤的介绍,崔耕结识了施刺保存,在金石碑文、古代汉画砖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指教。 这个时候,施刺存也需要传达信息的信使。 施存赠送了崔耕中岳汉三阕(即三基汉代石阕: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的残纸和碑文目录。 崔耕开封碑文调查时,每当有新发现,请发送拓本进行质量评价。 这对于当时开封地区的文物调查非常有益,相当于请顾问保存。 笔者在采访时,崔耕如说:“古碑新拓说明原石还存在,老师释放了忧虑的怀抱。 古碑失拓已久,保存破坏不明,恢复新拓,先生欣然有余,向旁边征收博引,考察其失拓的原因。 如果新发现了珍刻拓本,老师会惊讶,不会对其详细情况进行评价。 刺存在于寂静之中,遇见开封的文化人,其喜悦之情,值得思考。

“施蛰存与开封的不解之缘”

从1975年末到1997年7月19日,崔耕一直在问师父。 20多年间,施刺保存为此引发崔耕手牌69封,组成了另一部《北山金石录续集》。 笔者在崔耕的家里看到了这些信,其中很多文案都留下了碑文对事业的优秀论述。 这些书信详细反映了1975年至1997年间保存的治碑生活和考古做法,从一个侧面实际记录了他报考索金石碑文的部分研究过程,从中可以了解施刺在这几年间是如何治学的,具体 根据施存自己的说法,不像信,说了碑小记。 根据1976年3月27日的信,登封是汉唐碑文的中心,唐刻最多,但宋元以后的石刻,记录很少,特别想观察元明清石刻。 这块石刻虽然对书法不太重视,但却是非正式的史料,有很大的历史学价值。

1976年5月,崔耕向施刺存送来了唐王知敬书《武后发愿文》剩下的铭文。 施保存的回信很令人兴奋,这座碑被称为永淳二年九月立,记载在《宝刻类编》上。 宋以后,只知道日后少林寺的诗书碑,不知道还有“武后发愿文”。 信中说:“你现在发现了这700年来不为人知的残碑,真的很惊讶。 他还提醒说,这个发愿文残石的下半部分,如果不粉碎,可能还会被发现。 万一找到了,不是更大的喜悦吗? 不久,得知这个残碑被妥善安置,施刺保存1976年8月23日给崔耕的信中,“武后发愿文”已经被转移到室内,这一半的王知敬可以不损坏,都是好事。

1983年,施刺在香港《书谱》杂志上发表了《嵩洛新出石刻小记》,专门写了这个碑。 他在1978年8月22日对崔耕信说: 30年来,这件事已经成了病魔,无法停止。 如果知道有新出土的石刻,总想打开拓本开阔视野写在1982年1月30日崔耕的信中:收到承惠日本禅师的本撰碑三种,很好。 今年5月有机会在西安开会,人行道在洛阳、汴都住了几天,到时还可以再问。

1982年5月12日晚10点左右,77岁高龄的施刺从西安开封,5月13日暂时滞留洛阳。 5月14日下午,施刺存坐火车去开封,刘朱樱、王贵重开车来接,开封酒店3号楼112室。 5月15日,施刺存在王贵重、王澄等开封朋友的厚意下游览了柳园口、铁塔、龙亭等地。 当天下午,他参观了开封博物馆,在博物馆碑文参观了很久,在禹王台公园、大相国寺走了一圈。 李白风的夫人刘朱樱陪同施刺同游。 5月16日9点,刘朱樱来到酒店,将施刺寄存在家里吃午饭。 施刺看着它的子孙,叹了口气,从悲伤中来。 他在刘朱樱家看到李白凤的遗物,想起了故人声音的笑容,面对李白凤用过的东西,他久久地哀叹,就像故人一样。 现在看不见的,是李白凤的身影。 他能止住眼泪,但无法抑制感伤,无法甩开,这是温暖的回忆。 据施刺保存的《昭苏日记》报道,16日下午2点,佟培基来河南师范大学访高文迎接,秋季来聚会,也就是高家晚饭后,佟开车回酒店。 5月17日下午,王宝贵地被邀请去其家吃午饭,带了20道菜,极为丰盛,同席的桑凡及其子女大钧、王澄、尹文正、周俊杰、刘梦璋、王胜泉、刘朱樱。 下午,王贵、刘朱樱等6人乘车回上海车站。 开封,他来过开封,他一直很担心。 施刺保存常常想起李白凤,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点雪茄,想起40年的友谊,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多次提到过李白凤的开封。

“施蛰存与开封的不解之缘”

开封后,与施刺保存和开封的着名文化学家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施存搬到大房子后,佟培基去上海与施刺存会面。 崔耕的儿子去上海工作了,崔耕请他搬小臼香油。

2002年4月,崔耕陪女儿去上海,拜访施刺保存,施刺保存一眼就认出了崔耕,用手画了个大圆:胖。 对这个从开封来的客人,施刺露出了惊讶的笑容。

2003年11月19日,施刺存在上海去世。

标题:“施蛰存与开封的不解之缘”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