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5字,读完约3分钟

一言以蔽之,代表当年麦子的收获,那就像战争一样。

天黑了,村子里开始忙碌起来。 男人们把空地弄平,开始洒水,撒上碎麦糠,盖上石矶,砸了好几次瓷果。 女人们开始缝装麦子的口袋,准备簸箕、筛子和塑料布。 镰、木杈、木锪、扫帚、牛笼口、棚车,都翻了。 该刷的刷,该修的修,战前准备就绪,天天等着南风刮。

麦子最突出的一个字是抢。 节令与剥夺,风雨与剥夺。 俗话说,麦子已经熟了一段时间了。 一刮南风,麦子一天比一天一样。 虽然昨天是蓝色的,但第二天焦麦可能会炸豆子,麦穗可能会反转。 最可怕的是风雨交加,麦子倒了不说,但是如果水里发霉了,那就惨了。

老家多山地,通常6月初放镰,人工收获需要10天。 顺便说一下,我们那个时候有麦假。 一般是一周。 这是专门为农村学生设置的假期,所有学生无条件回家,帮助大人夺取麦子的收成。 现在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及时人性化的假期啊。 爸爸喜欢打前站,他看着这片土地转悠,觉得麦子差不多熟了,第一晚就要做战前动员。 第二天,全家一大早就下地了。 爸爸妈妈拉着架子车,拿着刹那麦绳、桑杈、荆篮,我们穿着长袖衬衫,跟在后面,提着手里预先准备好的馒头、腌菜、绿豆茶。

我家有四个麦田。 流水坪、洼地、过风腰、三尖瓣地。 割麦子的时候最困难的是越过了风的腰。 因为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 最用力的是流水坪,这块麦田土质好,土壤潮湿,麦杆强,要花点力气收割。 下地早有好处。 因为这时麦子涨潮了,容易切割,可以防晒。 妈妈是我们家公认的割麦高手,她割麦速度很快,经常能把我们扔得几米远。 我们抬头一看,妈妈弯腰的身影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她身后是一条金黄色的街道,呼唤着赶上我们。

吃饭时,麦垄、地头、沟畔都可以作为餐桌。 大家拍拍疲惫的腰,软绵绵地坐在地上。 雪白的油卷放在篮布里,腌菜放在粗瓷大碗里,绿豆茶放在铁瓶里。 这些食物既简单又充饥。 在大自然敞开的怀抱中,家人在大口地咀嚼。 只求锦衣玉食,不愁食品安全,充分享受劳动后的爽快,是一种单纯丰富的享受。

收割的麦子还经过了拉向麦场、曝晒、挤压、分离等环节的历练。 在放入一排排站着的袋子之前,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幸福地说:“只有麦子!

我难忘的另一件事是晚上和大人一起去看。 那时,白天的干热慢慢消失,银色的月光铺在麦场上。 清风徐来,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甜蜜香气。 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很遗憾这样的场景已经离我而去了。 如果算到现在,大概有20多年了吧?

标题:“麦收记忆”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