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87字,读完约8分钟

作者:凌寒

前几天,坐哥哥的车去了新郑,来到了龙湖镇的寨村。 这里长眠着北宋杰出建筑学家李戒,也就是著名的土木建筑学着作《建筑法式》的作者。

多年前的上京,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来过24号四合院。 这里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但还没有拆掉。

正文开始时,将这两个地方及其人物放在一起说明,一个是想表达对他们的敬意,更重要的原因是,李戒的“建筑法式”和梁思成的关系太密切了。 他们也同样因为建筑,和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戒和他的“建筑法式”

李戒是工科出身,身份低下,其一生的事迹《宋史》居然没有流传下来。 但幸运的是,李戒去世后,一位叫傅冲益的属吏为他写了墓志铭。 这个墓志铭又被晚一点的两宋官员、诗人程俱乐部收入他的《北山小信号》。 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李戒了。

李戒,字明仲,时为郑州管城县人,出身官家,博学多艺,擅长书法、绘画。 哲宗元祐7年(公元1092年),在阿谀奉承之职担任将监主簿,负责北宋宫室、中央机构、王府等大型项目的土木工程建设。 哲宗绍圣3年(公元1096年),因承事郎之职升任将监丞。 工作期间,李戒考工广事、必究利害、坚窳之制、堂构造方、绳墨的运气,已心知肚明,深得哲宗的信赖,因此奉着《建筑法式》一书。 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李戒在宣德郎官阶晋升为将鉴少监,之后继续晋升,丈夫担任了议政郎、承议政郎、朝奉大夫、中散大夫等职。 徽宗大观4年(公元1110年),李戒在虢州(今河南灵宝)去世。 徽宗知道后,舍不得很久。

李戒死后埋葬在新郑市寨村李氏祖茔,墓地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有新正郑市政府设立的李戒墓碑。 碑正面宋李明仲墓的六个大字由现代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小组原组长罗哲文题写,背面为《宋李明仲的墓碑记》。 碑文对李戒评价如下。

李戒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建筑。 其职业生涯进入二十五年,半数从事土木工程,从制图监工做起,建设并主持皇城宫室,重官累成朝将收监,成为大宋建筑界领袖。 特别是吐血整理前人经验,总结当朝实践,编纂《建筑法式》一书,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万五千五百五十五条鸿篇巨制,图文并茂,规范建筑类释名、制度、工作限制、材料例、图案等,千余

李戒在京师开封负责一系列大型土木工程的建设,所以这位巨匠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加上了自己的博学,所以奉告后编纂《建筑法式》也就不像话了。 为了教授法庶工,使栋宇用器不离开轨道物,他熟知各作和会匠,仔细阅读旧章,详细阅读智参和众智研经史群的书,和人匠逐一说,在哲宗、惠宗那年,经过编辑和再修整,终于 关于成书的社会背景,有更多复杂的原因,在此不赘述。

《建筑法式》是北宋政府公布的建筑设计、施工专业规范图书。 其复制品十分丰富,建筑图案精美,照片文字茂密,纲目清晰,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土木建筑工程着作之一,具有重大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这本书首次规范和标准化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记录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卓越的才能和高度的水平,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建筑学史上的专业巨着。 这本书在前启后,由于在研究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程和科学技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也对后世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对“建筑法式”的研究

建筑学巨着《建筑法式》,如果逃过一代建筑师梁思成的眼睛,岂不是太可惜了?

那么,梁思成是怎么得到这本书的,怎么研究的呢? 在这里首先必须谈谈朱启鉌先生。

朱启铉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实业家、古建筑学家,中国建设学社创始人。 建设学社是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1930年成立于北平,是朱启锡任社长。 学社出版了《中国建设学社汇刊》,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9年,朱启铉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发现了李戒的《建筑法式》手稿。 凭借深厚的学养和多年的经验,他很清楚这本书的价值。 他借了这本书,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由于这本书多次抄写,错误不少,朱启铉又请了几个版本的专家,参照多个版本进行校对后,于1925年刊行发行。 这一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的梁思成收到了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建筑法式”。 梁启超在信中告诉梁思成和林徽因,《建筑法式》是吾族文化的光宠。

《建筑法式》出版后,朱启铉也在努力学习,因此他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博大精深。 成立建校社后,他开始就组织人员系统地整理中国建筑史料。 那时的他,一定需要这方面非常有权势的人。 这个身体出现了,他是梁思成。

朱启铉曾问过梁思成,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有名的梁启超之子,更重要的是,梁思成于1927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到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回国后,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任教,并在这里创立了建筑学系。 朱启铉在北平求贤,梁思成这很有趣。 加上当时东北的形势,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1931年加入建设学社,和几个同事一起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梁思成也逐渐梳理了中国古代建筑快速发展的脉络。

在建设学社,梁思成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有两个。 一部是《中国建筑史》,一部是他的《中国建筑史》实现了中国人应该写的夙愿。 另一个是“建筑法式”的研究。

关于自己在美国收到《建筑法式》一书,梁思成后来回忆说:当时,惊讶之后,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失望和苦恼。 因为这本美丽的巨着,就像天书一样,无法理解。 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梁思成。 在之后的《我们这次的整理、注释工作》一文中,梁思成详细回忆了对“建筑法式”的研究过程。

梁思成从研究清代工部的“工程方法”入手,从请教建筑领域的老师傅开始,以故宫和北京其他地方的建筑为教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更上溯,开展了“建筑法式”的研究。 为此,他与林徽因一起,开始了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大规模考察。 1936年6月,他们来到开封,对繁塔、铁塔等古迹进行了现场调查。

1940年左右,在考察的基础上与同事合作,梁思成开始对“建筑法式”进行系统整理。 他说,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版本和复印件的校对,这次整理是达成对书中各种建筑制度的理解,并加以注释,补充制图和拍摄的实物照片以帮助理解。

这个研究时间是炮火连天的抗战中后期,地点是四川一个叫李庄的古镇。 其困难和辛苦可以想象。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的梁思成,由于出国讲学和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暂时搁置了“建筑法式”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自己员工清华大学的支持和助手们的帮助下,梁思成才重新开始了“建筑法式”的研究。 对此,梁思成曾表示,组建科研集体,我们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真的尽各方面所能,处理了教育部长长久以来未能处理的问题。

对于这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梁思成打算在《建筑法式》注释的上册中先行加标签。 谁知道呢,在之后10年动乱的影响下,梁思成彻底结束了“建筑法式”的研究,终于没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1972年,梁思成在北京病逝。 1983年,《建筑法式》注释(卷扬)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梁思成可以对大宋这位建筑学巨着进行开拓性的研究,除了基于他的有趣和专业信息外,他对祖国自古流传的建筑文化的信心和热爱更为重要。 他在《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说,中国建筑是一项持续两千多年的工程技术,它本身建立着艺术系统,多个建筑物是我们文化表达、艺术的大宗遗产。 只要我们不知道尊重这个古国的灿烂文化,决心复兴国家民族,在认真整理和保护我国历代文物的时候,就不能忽视中国建筑的研究。 在东方古老国家的城市,如果在建筑上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和展望方面会感到痛心。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说心情很杂。 “建筑法式”问世800多年后,幸运地遇见了梁思成。 建筑史学者和建筑师梁思成遇见“建筑法式”并展开研究,有了成果,李戒在地下闻名,这一点应该会很高兴吧。 梁思成的研究成果对中华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多么有意义啊! 遗憾的是,梁思成最终未能完成“建筑法式”的所有研究。

标题:“·弘扬优秀以前传下来文化· 《营造法式》和梁思成的研究”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