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54字,读完约8分钟

年6月,开封市图书馆新馆向网民开放,另一座用于开封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开封市图书馆老馆位于龙亭东湖(开封人常说的潘家湖)的南岸。 其实这个地方本来也不是开封市图书馆的馆址,而是河南省图书馆的老家。 所以,每次到了省城郑州,经过嵩山南路和伊河路,看到宏伟壮丽的河南省图书馆大楼,我总是想对它说几句。 还记得你老家被开封了吗? 你所在的开封老馆的地址,那也是风水宝地啊。

河南图书馆是清末新政的产物

我国图书馆历史悠久,自夏商以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作为重要公共文化设施的图书馆,是近代清末新政的产物,是近代有识之士大力推广,将西方图书馆观念传达给中国的结果,其历史不过一个多世纪。 在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一时期图书馆建设的成果,除京师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外,其中省立公共图书馆在全国大量建立,是清末民初图书馆建设成果的主体部分。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大学堂附设图书馆之一,广罗中外古今各种图书,考证。 然后担任掌管图书馆事务的图书馆执行官的职务。 这是图书馆一词在清政府官方文件中出现的第一个记录。 此后,科举制度被废除,设立了承担全国教育事务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 部分设有5个部门,其中专业部门、会计部门分别负责全国图书馆事务和图书馆馆舍的建设。

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晚清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曾派往日本考察教育的系参事罗振玉,在当时著名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上以“京师图书馆私议”为题制作了复印件,文案呼吁确保固有的国粹,成为世界的 今年,学部奏准的《各省校务详细官制及办公权限定章程》将当时的省级教育行政机关学务所改为校务公所,学政改为提学使。 学务公所的职责之一是图书科,负责管理各省的图书馆事务。 至此,国家图书馆制度逐渐确立。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9月,张之洞以院系名义演奏《演奏建设首都图书馆折》,同日清廷下令准行。 第二年,清政府颁布了《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 这是我国政府公布的最早的图书馆章程。 《章程》确定了图书馆的设置,所以旨在保留国粹,培养通才,让硕士专业人士研究学艺,为学生学者考核考证做准备,广征博采,让人看看。 《章程》还规定了图书馆的设置和名称:除在首都设立京师图书馆外,各省和各府、厅、州、县都应当设立馆,以图书馆为其名称。

《章程》出台后,各地地方官员积极应对,纷纷纪念,要求创办省立图书馆。 由此开始清末民初的省立公共图书馆建设,并由此展开了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 那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城市设立公共图书馆已有近60年的历史,也可见近代中国快速发展的差距和落后。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建馆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河南图书馆于1909年2月在省城开封建成,对外开放。 所以,郑州河南省图书馆大门中间的门墙上刻着1909字样。 这样算下来,河南省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同龄,都有近110年的历史。

这件近代河南的文化盛事,离不开当时河南省提学使、河南图书馆开创者孔祥霖的远见和心血。

孔祥霖与河南图书馆的建立

孔祥霖(公元1852年1917年),字少,恫吓民、山东曲阜人、孔子第75世孙、光绪3年(公元1877年)进士,担任翰林院主编、国史馆协修等职。 1906年至1911年就任河南提学使。

孔祥霖是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 他重视教育,在考察日本的学务和实业后,在《东游条记》中提出国力强弱,取决于教育轻重。 教育的轻重,是一种风气很通的思想。 所以在山东老家,他建设了山东各地的师范学校堂和实业学校。 在河南,对比豫深居腹地、屏蔽人多的现状,他同样兴办学堂,积极推进新教育,用科学知识培养人。 在省开封,他积极策划公关人员读报的机构,让通衢读报,买各种报纸,让人看,增进智慧,注入文明。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孔祥霖在省会提议开封公共图书馆陈列图书设备,开拓腹地见闻。 第二年7月,他提出了河南巡抚林绍年(公元1845年1916年)“请建立图书馆并撰写章程文”。 他说:“偷了万化之原,归咎于学校。 没有新旧,藁宇启发愚蒙,增进智识者,其作用莫过于图书。 南北名胜,可以让所有人都知道读书识字之美,日开灵钥匙,让国内外古今皆知,真诚最能诱惑神,行政也能教育当务之急。 所以,他说开封省位于里面,哪里位于这个独容残缺的地方? 在草案的《河南图书馆章程》中,他还确定提出馆的宗旨:本馆收集中外古今图书,旨在保护国粹进入文明,供学者参考,资省士子购买检索之力。 因此,他还要求不要接受任何叛国、猥亵、迷信等书。 孔祥霖的这些主张,对闭塞的中原河南来说,开气风尖的影响一定很大。

“孔祥霖与河南图书馆”

因为孔祥霖的请愿非常及时,很快就得到了林绍年非常好,非常好的批准。 接下来,孔祥霖着手选址建馆。 馆址在开封市刷毛街二曾寺旁边的许公寺。 许祠是为纪念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已故东河河河道总督(管理山东、河南段黄河、运河及附属河流、湖泊和水利设施的最高行政长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长)许振祎而建造的。 许振祎是同治2年(公元1863年)的进士,曾任河南按察使。 他是曾国藩的弟子,在曾国藩幕府工作了16年,深得曾国藩的认可,所以二曾祠是为了纪念他生前曾国藩及其弟弟曾国荫而建造的。

河南图书馆选了许公祠的12间房屋作为馆舍,建成了藏书室、读书室、经理室等,还拨了二曾祠东北院的有篷山房作为总督、巡抚等要人的亲临和闲居之所。 话说回来,成立之初的河南图书馆,馆址占了两个地方。 关于最初的图书来源,1933年出版的《河南图书馆馆刊》中记载,多从明道、大梁等书院转会。 明道书院建于河南学政邵松年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大梁书院建于清代河南巡抚佟凤彩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河南图书馆书目跋》说,其图书寄公所图书科旧藏,益于省垣各学堂和各直省。 两种说法有差异,但都可能是真实的。 关于图书的数量,有1600种以上、43000卷以上、1200种以上、56000卷以上的说法。

“孔祥霖与河南图书馆”

宣元年(公元1909年) 2月初8日,河南图书馆在古城正式开馆,对外开放,馆名定为河南图书馆。 河南提学使孔祥霖兼任图书馆总理(馆长),任命林之桓为社长(执行馆长)。 开馆后,史载几个月来,规模稍显整齐,陆续到学者那里参观。

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图书馆的地址开封后搬迁了几次,在此不做详细叙述。 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根据当时的教育部令,河南图书馆更名为河南省立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河南省图书馆。 抗战时期河南图书馆搬迁到南阳淅川等地,1946年搬迁到开封。 1950年再次更名为河南省立图书馆,1953年更名为河南省图书馆。 1957年搬到郑州。

开封时期,河南(省)图书馆总理(经理、馆长)有孔祥霖、林之桓、颜锡尧、连文渊、熊坤、王尚济、田春同、斐希度、王静澜、朱珊、陈国瑛、武玉润、齐真如、何日章、贺升平、吕德

今天,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巩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推进、诱惑、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任务。 古都开封是河南省省级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来源地。 由于省会迁都郑,河南省图书馆也搬迁了,但1956年创立的开封市图书馆诞生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封市图书馆新旧两馆,将对推动全民阅读、读书香开封起到越来越强的作用。

标题:“孔祥霖与河南图书馆”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