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94字,读完约8分钟

什么是御史? 《辞源》写道:“官名。 春秋战国诸国有御史,为诸侯王亲近的职位,掌握了文书的御史和报道。 秦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极尊贵,在御史监郡,之后有权弹劾审计。 汉以后御史头衔的疲劳发生了变化。 唐朝有侍御史、殿中御史和监察御史,明清只有监察御史,分别进行监察。 苏树蕃编《清朝御史问题名录》记载了薛陈伟、张都甫、张运燊、沈鹏、刘歉、刘垃楠、周星誉、李宏谟、田我霖、郑思贺、裴维佗、郑思赞12人的筌籍御史。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下,了解和研究清代汴籍御史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古代御史及其责任的演变。 然后在考察清代御史职权和选择的基础上,介绍苏树蕃所写的开封御史。

御史及其作用的变迁

我国历代王朝都设有御史这个职位,在不同的朝代,其职责并不完全相同。 商代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御史的名称。 西周时,御史属于地位低下的官职,从事秘书工作。 春秋时代,各国都有御史,但其首要作用依然是报道等秘书工作。 叶青、黄一超编主编的《中国检察制度研究》称,那个时期各诸侯设置的御史中,也有监察御史的功能。 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巩固皇权,必须监督全国三十六郡和各级官员,从而加强和完善了御史制度。 设在秦朝的御史大夫不仅地位高,还有副丞相之职,还有监督各郡的责任和弹劾监察的权利。 秦朝御史肩负着弹劾失职和违法官员的重任,成为皇帝的耳目。 所以,御史本人虽然也是官员,但其作用被认为是监督其他官员,从而使御史成为监督其他官员的官员。 汉代以后,御史的头衔不断变化。 到了唐朝,有侍御史、殿中御史和监察御史。 唐朝检阅监察的作用是监察百官、巡视郡、纠正监狱、肃反朝仪等。 明清只有监察检阅,他们才会分开进行核查。

“清代的12位汴籍御史”

清代都检察院与监察御史的选择

清明制。 设在清朝中央的都检察院是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 都御史是都检察院的行政长官。 在都检察院内设有六科十五道五城检察院等机关,负责监察东京都各机关和各省的刑名事。 地方、省长、巡抚作为省级主管,监察地方官员的行止。 设在各省的按察使司负责监察本省的监狱。 在州,设立巡道,监察州县的官员。

清代都检察院设立的六科和十五道有几个专司监察的官员,他们把六科给了事中和各道御史,一般人们把这些专司监察的官员称为科道。 六科指官员、户、礼、兵、刑、工六部,六科在案件中首要监察六部。 十五道大体上取决于省区设立的监察机构。 顺治元年,都检察院设立河南、江南、浙江、江西、山东、山西、陕西、湖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京畿等路,增设清末、辽沈、甘肃、新疆3条路,江南路分为江苏、安徽两条路,湖广。 各路都安排了监察御史的数名。 六科工资中和各路监察御史都是检察院直接行使监察权的骨干专职官员。

清代监察御史的职责是重点监察全国各级官员和常规机关,因此是最直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的人物。 清代监察御史的等级很低,虽然只是从五品,但其监察范围非常广,权力很大。 根据清代法律规定,都检察院领导的都御史及其领导下的各道御史,认为大臣有奸淫、结党、威作福而乱政的,各级官僚有猥亵贪污腐败官纪的,即使学术不正、上书的陈词变成改宪,也要前进。 而且每个御史都有单独向上折的弹劾权,弹劾和向上折都可以密封。 为了广开言路,清代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御史风闻言论的权利。 风闻事是指御史等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行谏言和弹劾。 这是因为,人们一般把御史称为言官。 康熙把加强监督看作是图治的第一要务,他说,国家设立都御史和科道官员,专做建白,所以情投意合,任重道远。 让官果能以法秉公、实心尽职,关阎疾苦咸得上闻,官贪邪,俱厘。 所以,广开言路,为治图做第一要务。 (《康熙实录》卷180 )

“清代的12位汴籍御史”

清代监察御史的工作平时在都检察院工作,奉命外出巡视。 检阅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并不一定要首先向都检察院的领导报告,有权单独演奏皇帝,让他们成为皇帝的耳目。 因此,监察御史的等级不高,虽然是从五品,但由于其权力很大,朝廷对监察御史的选择非常严格。 通常,清代评选的监察御史必须具备一点基本条件。 主要条件是要忠于朝廷,而且要清廉正直。 因为只有忠于朝廷,刚直,才能切实履行监督职能。 其次,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一定的从政经验,且年轻。 监察工作首要是监督各级官员,它必然涉及社会各行业和各方面,因为只有知识丰富、有政治经验的人,了解社会、了解官场潜规则,才能发现问题,起到监察作用。 由于监察工作极其繁多复杂,有些案件必须及时追查,只有年轻力壮的官员才能适应这项工作。 从清代各朝评选的御史来看,汉族监察御史都是进士出身,文化水平较高,他们在就任御史之前,多在六部或翰林院任职,有一定的从政经历。 此外,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官员经推荐和考试,可获得御史资格。 例如汴籍御史裴维侘和郑思赞都是进士出身,经过翰林院和户部的选拔、推荐,于光绪15年(公元1889年)参加了选拔御史的考试。 根据《光绪晨上敕档》,那年的63名参考人中,他俩以不错的成绩获得御史资格,裴维侘排在第11位,郑思赞排在第19位。 他们俩取得考核资格后,还在等着空缺。 裴维侘在5年后的光绪20年(公元1894年)担任福建道监察御史,郑思赞在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担任湖广道监察御史。

“清代的12位汴籍御史”

《清朝御史问题列表》记载的清代开封籍御史

苏蕃编的《清朝御史问题列表》中记载了顺治、康熙、嘉庆、咸丰、道光、同治、光绪各朝开封的御史简历。 《祥符县志》在《选举》卷中除了记载他们都是进士外,还为几位已故的御史立传,宣传他们尽职尽责,敢于展现坦率的风格。 另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御史奏折中有开封御史的奏折,其中裴维侘作为福建道监察御史所写的《轻议割地恐启各国贪利之端》折值得研究。 这表明他坚决反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割让台湾。

苏蕃编《清朝御史问题列表》中记载的开封御史如下。

1 .顺治早上的薛陈伟。 陈伟,河南祥符人。 顺治丁亥进士在中书科中书中试验性地选择了陕西道御史。 巡宣大,外转蓓州兵备道。

2 .康熙朝的张都甫。 张都甫,河南祥符人。 辛丑进士,阳城县奉行取湖广道御史。 担任贵州道,担任通政司参议。

.嘉庆早上的张运燊。 张运燊,河南祥符人。 嘉庆己未进士从刑部郎中选择了山东道御史。 侍奉直隶永平府知府。

4 .道光朝的沈鹏。 沈鹏,字图南,号秋渔,河南祥符人,祖籍浙江。 道光乙未科进士从兵部郎中选择了山东道御史。

5 .道光朝的刘旦。 刘旦,字江湄子,号镜河,河南祥符人。 道癸巳科进士,翰林院编辑选山东道御史。 选出广东省的知事。

6 .咸丰朝的刘楠。 刘瑫楠,字为南卿,号为古香,河南祥符人。 壬子科进士从礼部医生中辅授江南道御史。 官至安徽凤颍道

7 .同治朝的周星誉。 周星誉、字容之、号为畇叔叔、河南祥符人。 庚戌科进士、翰林院编修教授江南道御史。 晋升为广东盐运使。

8 .同治朝的李宏谟。 李宏谟,号是仲远,河南祥符人。 辰科进士 从兵部医生中补授浙江道御史。 官至顺天府承

9 .光绪朝的田我霖。 田我霖,字为雨田,号为少坪,河南祥符人。 辛未科进士从刑部医生中补授山东道御史。

10 .光绪朝的郑思贺。 郑思贺,号为黼门,河南祥符人。 辛未科进士。 从刑部医生中补授山东道御史。

11 .光绪朝的裴维侘。 裴维昂,字韵珊,号君复,河南祥符人。 辰科进士在翰林院编中修补教授福建道御史。

12 .光绪朝的郑思赞。 郑思赞,字听湘,河南祥符人。 丙科进士。 从户部医生中补授湖广道御史。

写于光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的《祥符县志》记录了这十二位开封籍御史,除此之外,还为其中许多已故的人传世,他们忠于朝廷,孝顺父母,担任御史 例如,根据李宏谟的传,他在御史期间写了几十篇演奏章。 其中《勤召对》的折曲是向慈禧提出意见的演奏,从当时起就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他在“河南饥饿特疏”要求挖开南沟为救济做准备,结果,所有的生活都被浪费了,拯救了大量的灾民。 该杂志还记录了其他汴籍御史的业绩,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标题:“清代的12位汴籍御史”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