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13字,读完约9分钟

公元960年,北宋政权建立,东京城开封再次成为帝乡,之后迅速发展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 作为天子脚下,东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涉及皇室生活质量、朝政国事的开展、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北宋政府在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卫生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植树建造园林城市

经过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的混战,这里后梁、后晋、东汉、后周定都于此,但终于战乱不断,中唐以来一度迅速发展的开封州城,周围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风沙肆虐。 对此,梅尧臣有海神不朝雪作,大梁尘土覆盖天高的描写,王安石有日照地穿千里红,风吹沙吹街黄低回大梁下,哀叹风沙恶劣的无奈。 司马光有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 一人怜爱柳,惨澹少色叹息。 据《鹤林玉露》记载,本朝都大梁,地势平坦。 每次刮风,灰尘都会洗脸。 周辉也在《清波杂志》中记述了,当时的东京,贵族官僚开车出去,叫了一二十个人来前面洒水减少灰尘,称为水道。

可见,要建成环境优美、京城气派的城市,摆在北宋统治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尽快治理风沙。 因此,北宋政府大力开展绿化活动,成绩斐然。

首先是宫城殿庭周围和道路两侧的绿化。 宋廷大量栽培相思树树、竹、桃等植物,连宫城城濠的岸边都是珍奇的花卉珍品。 宋祁诗云夹道宫槐鼠耳长、碧檐千步对飞廊、王安石也是诗云翠木交阴观两檐、夜天如水碧恬恬,都可以作为证据。

其次是御街的绿化。 宣和以前,两侧种了杨柳。 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说,真宗作诗赞美御柳,首相陈执中和诗:一次春新一次,翠光照耀龙津。 国王热爱自然状态,学会杀昭阳跳人舞。 王安石也在《御柳》中云:春风拂柳,御沟春水冰封。 如果想知道四海春天的多寡,先去天涯海角问斗杓。 可以看到效果。 到了宣和年间,御街不仅被绿化了,还被美化了。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两侧,宣和之间种着莲花,近岸种着桃李梨杏,杂花交错。 春天和夏天之间,它看起来像刺绣。

其他城内街道主要种槐柳,柳多。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城内牙道、各植榆柳成阴从西门东去看桥、宣泰桥、柳阴牙道,约五里的许迎祥池隔岸垂牙签,菰蒲莲荷、凯雁在游泳间张槎也写诗《柳》。 永丰坊的老腰肢,见过青青的第一个物种。 一边看着路一边怨恨离别,即使争教风也不疯狂。

关于经过那座城市的开封河,宋初的太祖下了诏书,隔岸种植榆树。 宋祁在《汴堤闲望》中有彩虹度长桥之箭的激流,夹杂着堤春树翠阴的浓厚描写。 隋堤渡柳成林,青翠秀色浓厚,隋堤烟柳成为开封京八景之一,闻名遐迩。

东京城外的城堡战壕叫护龙河,从宋初开始,朝廷就多次发布诏书,要求两岸广泛种植杨柳,在《东京梦华录》的开头,说“濠内外,皆种杨柳”。

经过多年的努力,京城的左近,都是园子。 百里之内,无闲地(《东京梦华录》),京城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加上遍布城内城外的王室、官营、私家庭院、盛行的种花风气,东京成为了绿意盎然、消遣宜人的龙城美丽城市。 在《东京梦华录》的一节中,可以看到记述首都人出城探春的文案。 次春容满野,暖律玄晴,万花争。 墙细柳,斜笼陌生人,香环温暖辗压,芳草如菌。 骆骆驼、杏花如绣、莺啼芳树、燕舞晴空谦惟演诗句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韦襄词句帝城春媚、绿柳参天花照地,都被描绘在东京春景中。

管理街道维持市容交通

北宋时期,东京城发生了城市革命。 从古代传下来的都城布局都遵循坊市制,唐代长安城极其兴盛。 在该制度中,整个城市像棋盘一样,作为居住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分离,周围筑有高墙,坊、市的入口有专职人员,开闭时间由政府统一规定,晚上实施严格的宵禁。

北宋初期也使用了这一制度,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京的城市手工业、商业繁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封闭的坊市制岌岌可危,市民推倒坊壁、临街的现象屡遭禁止。 到了仁景年间,政府做出了让步,允许老百姓临街开店,几千年的坊市制度告别了历史舞台,让位于街道制度。 从此,整个东京城全面开放,店铺鳞次栉比,商人云集,大街小巷、桥头都是交易之地,连夜市也逐渐繁荣起来。

但是,巷制带来了困扰政府的现象。 那就是入侵街的出现。 虽然坊市制禁止侵占城市街道,但在新形势下,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如果熟悉《清明上河图》,就会发现,十字街、后街、虹桥上,都是商人经营的,再加上侵占公共用地随意建房、乱建,结果东京的城市坊没有广巷,没有市骑。 何况,当时的东京城,政府机关与商业区和居民区混杂在一起。 对此,北宋朝廷相继发出诏治理。

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真宗颁布诏书,要求开封府撤出首都民居的入侵者,下令开封府街司,置籍约远,防止百姓从此复辟。 天圣2年( 1024年),仁宗颁布诏书:首都民居侵占街裙者,下令开封府布告,限制为1岁,被原立表木破坏。 景元元年( 1034年),仁宗再次颁布诏书:京旧城内街道民居侵入表柱外的,全部被毁撤退。

为了达到敕令的目的,北宋政府又使用了刑法:穿孔墙脏东西出御巷,杖60主司不禁同罪诸侵巷、阎陌者、杖70。 侵入胡同、人行道,称为公共场所,所以如果允许私闯,他们将被废弃(“宋刑系统”)。 对于官员侵犯街道,朝廷更加不允许。 太平兴国五年( 980年),八作使的官员段仁诲在房子前建造围墙,占领景阳门街,唐太宗勃然大怒,将其摧毁,下令仁诲决定杖。 考虑到其生计困难,朝廷对普通百姓的街道入侵行为还是很关照的。 如真宗天禧4年( 1020年),开封府撤出民房入侵街道陌生人,上不允许劳动干扰。

为了维护东京城的卫生和交通秩序,北宋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街司,管理首都道路,基本队伍500人,与开封府一起,维护街道卫生,皇帝出宫时,必须事先进行维修。 确实,这为移动和商品交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医疗埋葬敕令对疫情的防控

东京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流动性大,所以疫情集中。 据某学者统计,北宋时期全国发生疫情104次,其中东京占19次,大疫病为唐太宗淳化3年( 992年)、真宗咸平6年( 1003年)、仁宗至和元年( 1054年)、嘉五年( 1060年)、哲宗绍圣元年( 1060年)

北宋政府为负责宫廷医疗、为皇帝服务的翰林医官院(后改称翰林医官局)设立了培养医疗人才的机构太医局,但一旦首都疫情蔓延,皇帝下令多家敕令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救治。 唐太宗时,在东京城设立驻泊医官,一旦发生疫情,依法派医官进行巡视治疗,控制疫情。

唐太宗淳化3年( 992年) 5月,京城发生疫情,死亡非常多,朝廷为了抗击疫情颁布了3项敕令,通过派遣医生、给钱、用药、让太医局负责治疗等措施,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其中派医中,太宗敕令太医局选择派遣10名良医,分城害病,听都人说患者,给予汤药,救病而来者,即诊。 哲宗元8年( 1093年),在北京军民,偶尔开医药,禁止政府体访,在太医局派医生,对班直军营坊巷进行甄别诊疗。

方便人们买药,北宋政府广泛设立药店,平时平价卖药,疫情时低价卖药或无偿用药。 神熙宁9年( 1076年),王安石下令在东京设立熟药所(后改称医药惠民局,隶属于太医局),经营中成药专卖。 药厂根据民间处方加工后作为丸、散、膏、丹等中药出售,价格也比民间药店便宜,但之后逐渐在全国普及。 徽宗崇宁二年( 1103年),政府在都设立修合药店,后在医药和药房、局设立草药处,鉴别检查药材的收购和质量。 和剂局还编纂了《太平惠民与药典》,收入各种成药处方,以官方药品标准作为药物生产的依据。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隔离是很重要的。 北宋政府按照古来的遗法,在东京设立福田院,徽宗年间在都城和全国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此前元符元年( 1098年),朝廷颁布了《居养法》,规定除供养鲫鱼孤独的贫困者外,还向患病者下药。

为了防止尸体传播,北宋政府鼓励度牒(颁发官方给予房屋僧尼的证书),招募僧侣掩埋尸体。 天禧年期间,真宗特别下诏,嘉七年( 1062年),仁宗下诏开府,要求在东京郊区外购买地皮,掩埋尸体。 元丰二年( 1079年),神宗根据陈向的建议,发出敕令要求开封府管辖内的僧侣收纳无名骨,称之为漏泽园制度。

在防疫过程中,保护首都的公共环境卫生非常重要。 因为这个北宋政府阻止并惩治了河道侵占、垃圾倾倒、水源污染等行为。 为了防止关巷居民倾倒垃圾、粪便堵塞河流污染环境,朝廷派负责人到开封府巡逻,一旦发现违禁者,可以按照《宋刑统》的规定予以处罚。

标题:“北宋东京城的城市管理”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