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4字,读完约2分钟

时间:年12月22日

地点:开封市繁塔附近

参加者:刘海永《开封日报》、《开封梁晚报》特约撰稿人,近年来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和文化发掘

干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干隆帝从北京开车,过漳河,经安阳、淇县、辉县,从孟津过黄河到达洛阳,游过香山寺、少林寺、嵩山华盖峰后来到开封。 在开封逗留期间,他来到禹王台有感而发,写诗文,雷石流芳,早已成为开封的一景。 12月22日,记者跟着刘海永老师来禹王台公园找纪念碑。

从禹王台西门进入,通过参天古树旁的小路登上古吹台,在禹王庙正殿的后面,发现了这座御碑亭。 亭碑高1.85米,宽1.05米,御碑的最上面刻着二龙戏珠,碑上刻着清干隆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诗。 原文:探索北京国家遗迹,青苔碑率被隐藏。 什么最古老,水果够现在来吗? 胜銮犹豫了一下,上午陟吹了台。 胸怀宽广,做令人羡慕的邹枚。 风梧青落,霜花菊白堆。 找廊郊的郭,巍然耸立。 杜子真豪、梁王安在哉? 不需要命令长笛,云因恐惧而展开。 草书走龙蛇,气韵生动,一口气写完。

干御碑是御碑亭的灵魂所在,御碑亭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刘海永先生说,当时的干隆年近40年,意气风发,举国上下国泰民安。 登上初禹王台,看到禹王台美丽的景象和祖父康熙御书的功存河洛扁额,兴致勃勃,不由得吟诵了五言律诗,作为纪念。 干隆写的诗句由地方要人请工匠凿石头立碑,胸怀纪念。 现在这块石碑耸立在禹王台后面的御碑亭内。 当时,作为一国之君,想到古人,在意黎民。 那天,他害怕阴天,害怕乌云密布,不下雨,不利于农桑,充满了担心国家,担心人民的心情。

据刘海老师介绍,清代有碑亭,面对禹王庙的后门,禹王庙的中轴线上,后来重建了现在的碑亭。 干隆帝的碑文,来开封访问古迹,清晨来到古吹台的师晁演奏所阅兵,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写了造字的仓颉、抚琴的师晁和赋的邹张。 其中,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山诗句被多家媒体转载。 这首诗既是禹王台美景的描写,也是当时开封菊的赞美。

标题:“乾隆御碑亭”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