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52字,读完约8分钟

汤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按人口划分,在大陆100个个体人口最多的大姓中排名第90。 根据《续修台湾省通志》卷三,汤姓在台湾地区人口最多的100个姓氏中排在第77位,也是台湾地区的姓氏之一。

《古今姓书辩证法》记载,汤来源于子姓,成汤后谥为氏。 历史记载,成汤本黄帝的苗裔。 黄帝之子玄宣扬曾孙帝喾居亽,帝昦之子契因手掌对人民有效,封锁商地(今河南商丘),赋予子姓。 夏天的时候,契十四世孙履官担任方伯,很好地施行仁政,使民族越来越强大。 夏末,最后王夏杰无道,扫荡夏杰,国号为商,史称商汤。 死后,谥号成汤。 此后,子孙后代称谥号为氏,称汤氏。

汤灭夏荣建立商朝,历史上被称为殷商。 商族是建国前多次迁徙的民族,从证书到汤前后迁徙。 据张衡《西京赋》记载,殷人多次迁徙,前八后五,居相庚,不太带土。 前八是指商朝建立之前从自契转移到汤八次的政治中心。 后五是指商朝建立后又五次迁都。 商朝建立初期,汤始居亽(一说建都是西亽)。 之后五次迁都为中丁迁骚、河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盘庚迁都殷后,直到周王灭国的273年,才进一步迁都。 据此,商朝建立后,以亽、囧()、相、邢、奄猛、殷为都。

商初汤以亽为都,计有历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等共12个帝都亽。 早在商汤主政时,汤就把开封人伊尹列为国政。 伊尹,夏末商第一人,出生于空桑(今杞县空桑)。 根据历史记载,伊尹夏朝末有莘氏家的奴隶,曾做过庠人。 因为,陪同之臣有和莜女一起去商汤的地方。 伊尹聪明求多,汤三采用它,从一开始就转为汤。 汤伐荣灭夏,统治天下,伊尹功多,汤尊阿衡。 伊尹帮汤灭夏,又帮汤完全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稳定了商朝初期的社会,壮大了经济,名扬天下。

根据历史记载,商都居亽最后的主政是中宗太戊。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雍己驾崩、弟弟太戊立被称为中宗。 中宗太戊是帝雍己的弟弟,其父太庚(又名小庚)是帝沃丁的弟弟。 《史记殷本纪》中有一段记载,沃丁崩溃,弟弟太庚立地。 另外,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中丁即位,元年从仝走向嚣迁。 中丁是太戊之子、太庚之孙。 中宗崩溃,中丁即位,那一年亳闹商都。 《帝王世纪》上刊登的中丁迁移的喧嚣和青涩,都是商都亳迁的说法。

(或作、敖)、商周子姓国。 《路史国名纪》中载有喧闹的中丁居敖也,位于陈留疏浚仪、疏浚仪即今开封市区西北。 中丁迁被骚动后,曾经是东征青夷(东夷之一),青夷的居住地现在在山东滕州的东南。 中丁死后,弟弟外壬即位,还很喧闹。 《史记殷本纪》中有记载,帝中丁驾崩,弟弟为外壬立,为帝外壬。 旧书《竹书纪年》载有外壬居的喧嚣,均可作为证据。

1983年,在河南确山县竹沟发掘出春秋初期的道国贵族墓,墓中出土了刻有铭文的文物。 铭文说:“呐喊伯口夷,自作自受之旅,也不会在其万年由疆子子孙孙永宝享受。 虽然历史上并不有名,但足以表明出土文物作为春秋时代的伯级小国而被流传。

外壬死后,河甲即位,将都城再次从坎都迁都(今河南内黄县境)。 从那之后,就不再是商的国都了。

商朝从商汤建国到纣王亡国,经历了多次移居,商汤的子孙和王室成员一起移居。 因此,商汤的后代在中国古代社会初期扩展到中原地区。 汤姓自中原形成以来,早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河南一带。 西汉时,商丘微子启的子孙中有汤姓家族的子孙汤隆,其玄孙汤德新在任开封秋开封,后被勒令从开封迁往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 儿子汤瑾·汉文帝应汉帝的派遣,到南越去脚趾(今越南北部),其子孙中不乏广东香蕉岭等地取道定居。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各地姓大族层出不穷,《古今姓书辩证法》中有:汤从子姓望中山范阳。 中山郡设在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范围现在河北省正定一带,范阳郡在河北涿州及其周边一带。 唐代后期以来,中原汤姓不断南迁。 根据《广东香蕉岭汤氏系图》,中原汤姓从河南向南迁移,辗转至香蕉岭。 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 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父亲名叫弘殷,为了避免宋太祖父亲弘殷名的禁忌,许多殷姓臣民改姓。 北宋初,晋都督晋、益、宁三州军事殷仲堪的第13代孙汤成避开赵匡胤之父弘殷之名改汤,从荆州迁往江西永新,后迁至夏阳。 汤成之子汤泽、汤贵、汤寅又分为下墟、市江和田心三股,成为从殷姓变为汤姓的最大一支。

五代翰林学士殷文圭之子殷崇义,宋代为躲避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名讳,易名汤悦。 南唐亡国后,汤悦随后主李煜向北宋投降。 宋太祖热情款待汤悦,听说他是安徽贵池人,祖籍河南陈郡封他为陈县男,食邑300户,汤悦移居都城开封。

宋代后期,北方汤氏族的人大量进入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地。 开封氏族人经河南商丘进入安徽、江苏,最后居住在福建宁化石壁。 其子孙迁移到福建的上杭和广东的梅州、香蕉岭等地。 据江苏省《东海汤氏家乘》记载,祖先福新、字寿之,原籍为河南杞县。 原来是和淮上王氏的女人结婚后,搬到淮东汤家的沟里。 成为安徽、江苏汤氏的重要来源。

另外,根据广东台山《汤氏系图》,(南宋)绍兴三十二年( 1162年)祥符(今开封)汤统列举了一族的南迁。 汤统、北宋末年祥符县党居庄人(今开封郊区)出生于北宋靖康二年( 1127年),汤统出生时金人南下,中原战乱不断。 南宋32年( 1162年),汤统随哥哥汤纲、汤维及其弟弟汤纪经江苏、湖南辗转至广东。 哥哥汤纲、汤维在南海和增城定居。 汤统住在南雄珠獐巷,搬到台山罗塘。 汤统住在台山后隐居不工作,勤俭持家,所以家庭日益繁荣。 南宋宝庆元年( 1225年),汤统的孙汤孟首先举出文学作为太学上舍生。 汤统6世孙汤元明、原进士授予副使知事才能。 十世孙汤毘,明成化年间举人,会试中副排行榜,温州知府。 清末、民国以来,汤统的后世子孙多出国发迹。 现在居住在美国、加拿大、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的汤氏的子孙有6000多人。 1993年,旅美汤氏子孙成立甄汤中山堂美中宗亲联谊会。 住在菲律宾的汤氏的子孙设立了甄汤中山会馆。

“开封汤氏与粤闽台汤姓之源流”

明代,信国公汤与居开封。 汤和( 1326年~1396年)、明初大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是朱元璋和少年的挚友。 元代至正十二年( 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汤和率壮士十余人参加起义军。 朱元璋投奔起义军后,他离朱元璋远一点,在克楚州、和州、渡江擒林之先,定都集庆。 又从徐达克镇江,进入统一军队元帅,保卫常州。 在征南将军讨伐方国珍、陈友定。 还率领师北征,攻破外围帖木儿,斩张良臣,决定山西、关中、宁夏、甘肃。 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封中山侯。 洪十一年( 1378年),进信国公。 而且,明太祖为了解开诸将的兵权,希望他先写书回家乡。 不久,倭寇侵犯海上,他奉命前往浙南、浙东、福建,设卫设镇,仍居中央(今安徽凤阳)。 洪武28年( 1395年),病死。

“开封汤氏与粤闽台汤姓之源流”

汤和故居在明代开封鼓楼街的北边。 后住在汤和南京,晚年回到原籍,废除开封宅,在这里建立了文殊寺。

现在居住在台湾的汤姓多分布于桃园、苗栗、新竹、屏东、云林,是河南汤姓的子孙。 台湾的汤姓多在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四十七郎派之下。 四十七郎,名益隆,其一世祖天柱公为唐翰林院学士。 天柱公子汤开运,官湖辽阔,从河南搬到湖南长沙醴陵居住。 从开子景行、登入士第、官吉州刺史、醴陵移居庐陵。 景行从七世开始传得满是热水泥。 汤泥是唐理学士,和哥哥汤蒙一起移居江苏文容。 汤孙汤彦游学闽汀,住福建宁化,是闽、粤汤族始祖。 汤彦之孙汤莞、弱冠登第、饶州推官。 汤菫的七世孙汤兴可、字伯诞生、宁化移居蒙特州,从四世传四十七郎为广东镇平高思乡的开基祖。 汤姓在明永历年间最先入台,与嗣王郑经一起入台。 清朝雍正年间,四十七郎的后裔(汤元辅房)汤伊炳入台,居住在桃园市一带,后移居桃园县平镇乡。 干隆元年( 1736年),广东嘉应州汤德全(汤礼辅房),摆渡到苗栗定居。 干隆初期,广东嘉应州镇平汤玉象渡台,在新竹县新埔镇开垦定居。 干末年,广东嘉应州镇平人汤辉元(汤元辅房)前往台湾,在云林县北港镇开垦,移居苗栗县公馆乡。 现在广东嘉应镇平高思乡四十七郎成了台湾汤姓大族。 敦睦族、桃园、中坜、新竹还成立了汤氏宗亲会和汤姓宗亲会。

标题:“开封汤氏与粤闽台汤姓之源流”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