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5字,读完约4分钟

我关注李老师多年,几年前考证了她晚年的行踪,钦佩这位倾国倾城的女性。 她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温柔的传说,给这座城市涂上了红色。 一千年后也会被追忆。 她柔弱的红衣比强大的武装还要耀眼,她写的传说比厚重的正史还要悠久。 少年时代,每次经过绿矾门前,都会放慢脚步。 这里是她工作过的地方,留下了她的香味,像委婉的宋词一样被轻轻合上了历史。 现在的明矾石也不是过去的地方,开封历史地名中有师府。

据《如梦录》记载,西折,馆站街,奉新王府、马鸣王庙、大梁站原为宋时小御巷,风铃寺故基,惠宗行李师师处,素有师府之称。 有地下道,直通宫院,在明代被改为栋梁站。 关于这个简单的文献,我提到了我的想法,师府遗迹现在还在吗? 你认识以前的邻居吗? 于是,在晴朗的正午,我来到餐厅的车站街,寻找师府。

馆站街不太宽,但感觉很通畅。 靠近繁华街道也不喧哗,很安静。 我脚步轻快,脚步沉重,就害怕惊醒地下通道下睡着的看守。 是春晚吧。 明月映照着杏花稀疏的影子,徽宗送来了名贵的蛇跗古琴。 李老师对气宇轩昂的客人,动了心。 于是,她给他弹的是《梅花三弄》,唱了三叹。 纤细的手指盘旋着,琴声余韵缭绕。 那一年动帝王,他喜欢静静欣赏她的琴声,然后手拉手教她瘦金书法,感叹有这样红颜知己,唯一的愿望就足够了。 在东京,有一个夜晚,风流潇洒的天子来到师府,欣赏她的琴声,留恋她的音韵,忘记江山,只记住美人。

李师是北宋东京城东染坊工匠王寅的女儿,王寅的妻子生完女儿不久就去世了,王寅用豆浆代替母乳养育孩子,孩子活了下来。 当时,东京有生孩子的人,为了长寿,一定要带去佛寺捡孩子的身子的习俗。 王寅很疼女儿,抱着她去宝光寺认和尚。 那时老师还是个婴儿,又哭又笑,一进寺庙的门,居然笑得像花一样。 和尚盯着她看了一会儿,说:“这里是哪里,你也来了! 出乎意料的是,这几个月左右的孩子听到这个突然哭了起来。 和尚在她头上轻轻抚摸了几下,师师就此停止了哭泣。 王寅看到女儿和佛门这么有缘,不由得心里暗喜。 因为人们俗称佛门弟子为师,王寅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为师。

老师4岁的时候,父亲被冤枉入狱。 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被红灯区的一个叫李姥的人收养,为了把师变成摇钱树,李姥精心调教了师。 十几年后,师成亭玉立的大女儿,不仅相貌出众,琴棋书画都很精通,很快就成了各教坊的色艺绝伦的名妓,在京师一带,没有人不知道李师的大名。 色艺绝伦,名冠诸曲坊。 当时宋徽宗听内推班张迪说,扮成商人赵乙,经常见到李老师。 之后,金兵压迫边境,直逼首都,惠宗害怕,将皇位让给王子钦宗,自己躲在太乙宫,开始了道君教主。

靖康之难,李老师入籍无财产后离开东京,住在江浙一带,当地医生还在邀请她唱歌,但李老师已经衰老憔悴,没有恢复的状态。 刘子《滨江记事诗》云:轿枢纽繁华的事受伤了,老师路过湖湘。 中州话人朱敦儒也逃到了南方,他在宴会上听到了老师的歌声,兴奋地感慨万千地写下了《鸦天》。 词云:唱出梨园绝代的声音,前朝唯数李夫人。 自从打破霓虹灯以后,楚在吴歌扇里演奏了新的东西。 尊前突然听了当时的曲子,侧帽充满了泪水。

那天,在老街老巷的指导下,我找到了师府的旧址,现在在教育幼儿园东侧一带。 据说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有几座大殿。 应该是宿舍的老房子吧。 这条巷唐代称为上源站,宋朝称为都亭站,明代称为栋梁站。 新中国在成立前曾一度改名为永康街,但未被称呼,而是恢复了餐厅车站街旧街的名字。 明代王府的朱有炖在杂剧《黑旋风义疏财》中写道:不是得了我宋官家去李师家玩了吗? 不是在我宋官家的上元(源)站得到私行的吗?

已经没有那样的夜晚了,刀如流水,吴盐胜雪,纤细的手指打破了新的橙子。 没有了那样的爱,不是为了江山,而是因为才华横溢的样子,皇帝也很感动。 再也没有那种景象了。 锦广初温,兽香不断。 相对来说坐调笙。 再也没有这样的胡同了。 连接皇宫,勾结古今,锦衣也夜行。 小胡同展开了水墨长卷。 餐厅街,传说比胡同还长,故事比历史还忧郁。

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回忆

标题:“寻访师师府”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