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0字,读完约8分钟

最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拜访开封康熙御碑。 前几天路过文庙街的时候,看到附近的建筑物开始拆迁,我心里很紧张,加快了步伐,赶到了文庙的老地方。 棂星门依然很大,长得很直。 过去,我多次打开当时还在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园去瞻仰康熙御碑,都很着急,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资料。 后来,他准备了照相机等,试图记录下完美的碑文,结果发现不能随便进入那个地方了。 现在保管康熙御碑的学宫遗迹附近因为施工,墙上开了一个大洞,我在衰退草的荒芜中可以接近御碑。 碑的赤柱斑驳,屋顶部分倒塌,有点苍凉感,但哪块御碑依然朴素?

站在废墟上,我想找点文化记忆。 我想要一些瓦来弥补我的失落。 那时,天到了晚上,暮色四合,附近工地的机器声轰鸣,在微弱的灯光照射下,看到了大瓦砾和下面房间的泥土之间破碎的残碑。 那不是康熙的御碑,康熙御碑还嵌在西边房子的墙上。 这是什么石碑? 我一阵兴奋,这块石碑似乎一直在等待我的到来。 这么久了,它静静地躺在这片废墟上,刮风,下雨,人踩,谁也没发现也没理睬。 那是因为上面的字记录了它的身世。 成功地用照相机的闪光灯拍下了夜幕下的石碑。 虽然有欠缺,但剩下的拷贝还是很清晰的。

那天,我在那里徘徊了很久。 那天晚上,我抚摸着残碑不肯放手那一刻,我真的很想把它带回去。 我曾经为我的私心感到羞耻,后来又后悔没能把它带走。 再去的时候,我带着几个文化界的朋友,向纪念碑走来,却只看到了三个字的方石。

根据数字技术的解决,原来我拍摄的剩下铭文案大部分被解读,碑文介绍康熙御碑前世今生,讲述所有御碑的由来,碑文历经沧桑已经半埋的土政府拿出专款与棂星门交流石碑反映学校荣耀,显彰落款为伯、李咏

我给徐伯勇老师打电话,问他记不记得这块石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伯勇老师说知道这件事,但详细情况已经不记得了。 他说:“在开封第一师范学校的厕所发现6块康熙御碑时,开封市政协提出了保护这些石碑的建议,市政府出资建造碑文廊,移动石碑。

开府文庙在明代永乐五年( 1407年)号称开封府儒学,原址经过几年后搬迁,清顺治九年( 1652年)时,知府朱之瑶将府文庙迁到了现在的地方。 朱瑶建左庙右学、左庙即文庙、右学即学宫。 根据《开封府志》,庙里的大成殿七楹、戟门三楹、棱星门三楹,外面是面包池。 左右设置禁区。 关二坊、名宦、乡贤二祠、戟之门外的分别是三楹、启圣祠三楹。 文庙之后,寺西有儒学大门仪门各三楹、明伦堂五楹、千秋道脉房之一。 后尊经阁东西邻房各九楹,儒学教授宅一处。 在文庙东,前堂三楹、后堂三楹。 由于水灾,现在只有一个棂星门。

庙西儒学又称学宫,后改为学校,曾一度迁往开封市九中、开封市九中东郊后,部分被教育局教研室录取,后被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录取。 文庙旧址原是开封市七中学校所在地,开封市七中搬迁至学院门后,旧址由开封第一师范学校接管。 旧楼留下的正殿后壁自古以来就在使用,一边建造厕所一边建造民房。 1979年,被墙壁遮住的康熙写的6块御碑,经过经年的冲刷,露出了庐山的真面目。

1984年,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建设校舍时,该校后院厕所北壁的6座康熙御碑再次见到了日照。 这六块御碑分别是功存河洛碑(长3.04米,高0.33米)、嵩高峻极碑(长3.19米,下部不在土里)、亵渎安澜碑(长3.4米,高0.0米)。 另一个字剥落了,像诗文一样。 每块碑上都有康熙御笔的印玺。 在东墙还发现了游梁书院增加科举员额的碑。 之后,经过市政协委员的连年视察和呼吁,1996年左右,棂星门内新建的碑文廊中收藏了这些御碑。

棂星门内侧的碑廊,我注意到那六块御碑的落款,推着康熙玉玺,但上面的句子不一样。 一个是汉文复制品和墙壁合而为一的广运之宝,另一个是汉文康熙御碑之宝。 灵渎安澜4个字中上方的印玺下面写着康熙御笔4个楷书大字。

那么,这6座御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沧桑呢? 到底有什么由来?

我在禹王台御书楼看到过贡存河洛的牌匾。 落款也是康熙的,和石碑一样大。 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带着问题去禹王台公园看了现场,出乎意料地有了很大的发现。

禹王台东西两侧的碑廊上至今仍有几块记载着四块御碑由来的石碑。 石板表面光滑,个别笔迹风化,但依然可以窥见当年御碑的来龙去脉。

先说东侧的《御书功存河洛纪念碑》,共3块,1块长1.25米,高0.45米,行书巡抚河南等省长军务兼理河道都检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国光撰,由日讲官起居注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周金然书。 碑文记载,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七月,皇帝将内阁中枢穆东格、翰林院华贴民、米贵奉御书功存河洛四个大字定为河南开封府禹王庙题额。 当时,官员肇建御书楼三楹在庙前,喜爱良工虔诚的胡克恭勒,杀了施杀耀之首,诤吉高悬。 这座碑是当时为禹王庙写的书,多为天下禹王庙,一人开封禹王庙得到康熙的御笔。 御书楼建筑精巧,始建于1694年,坐北朝南,建在高台上,面宽上下两层,檐硬山顶,屋顶切割琉璃边缘,前斜面有一颗标心,正脊花脊,浮雕八条龙,两端均有菊花。 檐下无拱楼上为透雕二龙戏珠,下为凤穿牡丹,下檐无雕刻,明间装四扇六棕条头格门,两次间设坎窗,精致美观。

“康熙御碑:熠熠生辉耀神州”

挂在御书楼二楼正中间的功存河洛牌匾后来丢失了。 徐伯勇先生说,在康熙御碑没有被发现之前,御书楼开封了着名书法家牛光甫写的功,保存了河洛的牌匾,挂在一楼的门上。 后来徐伯勇老师提议恢复康熙的题字。 这本身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夺回现场的东西。 康熙的字挂在御书楼上真是名副其实。

另外,禹王台东西两侧的碑廊上有河南巡抚顾汧着的《御书功成河洛扁额四道恭颂并序碑》。 序言中他说:康熙岁次甲戌,秋七月,上遣官赑御书扁额四道挂河南临摹,翰亲遣官授河南境内嵩岳、淮渎、禹王庙、孟子游梁额,臣亮职以守土宣其境,精微广大。 四大御碑赞分别为《御书功存河洛颂》、《御书昌明仁义颂》、《御书灵渎安澜颂》、《御书嵩高峻极颂》为各自的问题词撰写赞许,简述其经过,四道扁额除木版颂行各处外,还立卧碑

康熙御笔扁额功存河洛挂在开封禹王台禹王庙之前的御书楼里。 昌明仁义在孟子游梁祠,康熙二十八年游梁祠扩建为游梁书院。 灵渉安澜在淮渎庙。 崎岖的山。 禹庙和游梁祠正在开封。 那么,灵渎安澜和嵩高峻极分别在哪里呢?

根据《登封县志》大事记,1694年10月,河南布政司李国亮请愿,康熙帝是中岳庙问题的嵩峻极石版,挂在峻极殿上。 《桐柏县志典礼志》中记载,(康熙)三十三年,钦授御书灵渎安澜、扁额遣官致祭。 灵渉安澜位于桐柏县淮渎庙。 根据《河南文史资料》第六次刊文,在桐柏,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 亵渎安澜碑被日本人偷走开封,1945年,他们投降,无暇运往日本,被挖坑掩埋。 如果问看到日本人偷东西的人,他们的回答也惊人地相似。 这么说。 这不过是臆测而已。 徐伯勇先生说:“这块碑不是运送给日本人开封的赃物,而是在那一年刻上碑文后,不运送给桐柏而开封的。”

文庙棂星门中西侧的墙上有石碑沅济灵源,该碑的康熙落款与四大御碑赞所述的四块不同。 你会发现不是同一批写的。

济水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流,产自济源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 “雅放水”:江、淮、河、济是四亵渎者,四亵渎者,也是源头注海者。 明代时,济水被朱元璋视为北渎大济之神。 明、清两代对济水神的祭祀不下30次。 《济源县志祀典》:康熙三十七年御书沅济灵源、悬渊德殿。 这证明沅济灵源的扁额挂在济源县济渎庙的渊德殿上。 沅济灵源写作的时间比功存河洛那四块牌匾晚了四年。

文庙的棂星门里有御碑。 那一年,碑上有白灰,所以不能识字。 现在,经过岁月的洗涤,可以看到字。 文案是诗。 山径周徐合,到处都能听到溪水的声音。 竹子深沉,日落,树木古势干成云。 倚着门槛听鸟,爬悬崖取异芬。 韶春已近半年,万物生机勃勃。 关于这座御碑的来历,我问了很多人,但谁也说不出来。

现在康熙为河南一些名胜写的这些扁额,当场大部分丢失,这些意外留在开封的康熙御碑证明了当时康熙帝文治武功、励精图治的片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御碑变得越来越珍贵。

标题:“康熙御碑:熠熠生辉耀神州”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