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02字,读完约8分钟

公元311年,永嘉5年,匈奴征服洛阳,带走了孕帝。 再加上天灾每年都有胡人乘坐入侵,战火波及中原,匈奴贵族刘渊率兵反晋,其族弟刘曜率部攻入洛阳,大规模烧杀抢掠,西晋灭亡。 当时中原大族有百余家相率南奔,住在济阳一带的蔡氏家族跟随晋室南渡。 永渡是中原人民大规模移民江南的开始,是对后世的影响力。 南迁的蔡氏子孙把济阳当做自己的表哥,一直到现在。

和济阳蔡氏

济阳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是魏国的城下町。 秦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个郡,西汉初年设济阳县(县治今位于兰考县境东北部),属陈留(郡)。 西晋惠帝年间( 290年~ 306年)陈留郡治、置济阳郡、济阳领考城(今兰考县东)。 宋、金后黄河多次南移,济阳多次被洪水破坏,金朝初年改称济阳县,后县被洪水破坏。

蔡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住在陈留、济阳一带的蔡姓大族。 蔡姓大族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陈留国。 当时的陈留国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家,已经是有名的蔡姓大族。 到了三国魏,住在陈留考城的魏尚书蔡睦及其子孙晋大司徒蔡谟和南北朝刘宋时期的济阳考城人、官吏部尚书蔡兴宗等极为突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姓的望族,许多地区出现了姓郡望。 西晋惠帝之前,陈留、济阳未分治,此时的济阳蔡氏被称为陈留蔡氏。 晋惠帝年间将陈留郡东部划分为济阳郡,陈留蔡氏的一部分也被称为济阳蔡氏。 出土的《唐故定州司马蔡君长墓志铭并序》云:公讳君长( 582年~649年)、字义首、陈留济阳人均有。 天命为周、广封懿琦、封叔度为蔡、子孙周氏焉。 刚武(蔡泽饰)与秦经进入六国。 侍中(蔡谟)匡晋、奄有七州。 若乃德亚儒林,礼乐不会因此而落下。 开历霸业、文武之道斯存、高祖兴宗、宋侍中、右仆射、同三司。 正如冀谋猷、镇雅俗总结的那样,陈留蔡氏和济阳蔡氏本来是一个人,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不同。 中国姓郡望最早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历史上的济阳蔡氏。

“从中原南迁的士族—济阳蔡氏”

蔡氏源流

根据《济阳通谱》,济阳蔡氏来源于轩辕黄帝之后。 另外根据《河南蔡氏始祖支出通谱》,济阳蔡氏是河南支出始祖秦昭王丞相蔡泽的子孙。 蔡泽,战国时期原为秦大臣,长于辩题,献策东收周室,被昭襄王录用,为秦相。

蔡系孙蔡勋、汉平帝为县令,在王莽篡政后,闻其名,欲授官,勋拒绝赴任,携眷离开他乡。 蔡勋的曾孙蔡携,东汉顺帝的时候在司空封了新蔡长。 蔡有二儿子、长子名棱、次子名质。 蔡棱子邛、邛字伯喈,东汉着名文学家、书法家。 撰写蔡龙通经史、定六经文草案,创刊《熹平石经》,名震千古。 蔡邛幼年丧父,与叔父蔡质共财产。 蔡邛成名后被董卓所使用,但同情董卓被司徒王允冤死在狱中。 蔡邛的事故后,被埋葬在开封。 蔡郝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通音律、《胡笳十八拍》着,史称一代才女(开封圈镇还留有文姬井)。 蔡邕被害后,蔡睦为了避祸,举家迁居考城(今兰考县)。 蔡氏家住在考城后,越来越兴旺了。 从北魏考城蔡睦到唐王朝初年的500年间,蔡氏家族在济阳考城繁殖,后世名人辈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济阳名门望族。

“从中原南迁的士族—济阳蔡氏”

蔡氏郡望在济阳

陈蔡氏移居考城(今兰考县)后,在考城属于济阳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三代望族。 考城初代望族为曹魏考城人蔡睦,字子笃。 蔡睦少年学,善辞章,仕魏,官至尚书。 蔡睦之子蔡德、仕魏、任乐平太守。 蔡德之子蔡克,字子尼,学得少,公守正行,梁孝王博士。 蔡睦的第四代孙子蔡谟、字道明、济阳考城人(晋书为陈留考城人)。 据清《考城县志》称,莫愁、博学、弱冠察孝廉、东海越王为掾,皆非如此。 避开乱渡江,明帝时为东中郎将,参军,原帝即位为丞相。 蔡氏后来称之为南迁创始人。 蔡谟有两个儿子、长子蔡邵、工晋、任永嘉太守。 次子蔡系,有才学,官至抚军长史。 蔡系之子蔡琳,工晋,任司徒左西属。 蔡琳之子蔡廓、字子度、罕见大志、博览群书、言行以礼。 武帝占领兖州,廓清从事另一驾,后转入司徒左长史。 元嘉二年( 425年)完成祠堂部尚书。 蔡廓的子兴宗、孝武帝时吏部尚书、后都督荆汀八州军事、征西将军。 蔡兴宗有五个儿子,各有功名。 其子景玄有父亲的雅风,是中书郎、晋陵太宗。 子景节、梁武帝时为宣毅将军、吴郡太守、少尚宋孝武女安吉公主、高帝即位、世子中书舍人、明帝时为尚书辅政。 景节生有三子:子彦熙、历史官中书郎、宣城内史。 侍奉子彦高、黄门侍郎。 以彦高之子凝、字子居、幼聪悟、名公子挑选尚信义公主,拜谒驴马都尉、中书侍郎,后迁都晋陵太守,授予吏部侍郎。 蔡凝之子你知道,也有功名。

“从中原南迁的士族—济阳蔡氏”

在济阳蔡氏诸支系中,齐衡蔡履也非常明显。 蔡仕齐,官至祠堂尚书部郎。 儿子蔡点仕梁,任梁衡平左户侍郎,南兖州另开。 蔡点有三个儿子:长子大同,轻车岳阳王室参军。 拜次子大宝、武陵王伺候好,萧察称帝江陵,大宝为侍中尚书令、进位柱国大将军、封安封县侯。 三子大业、官尚书太常卿、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陈考城人蔡景历,蔡大同之子,幼年攻书法,初为海阳令,高帝即位后迁都宣惠豫章王长史,带队会稽郡守。 文帝立、定策功晋爵为侯,累移度支本。 景之子蔡征,字希祥,仕陈,累太子中书舍人,兼东宫领直,袭封丰新侯。 蔡征之子蔡冀,侍奉隋,成为东宫学士。

唐代、济阳蔡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兴盛,但入官者仍有其人,其中唐蜀王府室外参军蔡行基,定州司马蔡君长很有名。 蔡行基是陈骆马都尉蔡凝的孙子,其父蔡居师是泾州刺史、忠武将军。 蔡君长是宋侍中、右仆射、仪同三司蔡兴宗的五代孙子。 其曾祖父蔡、齐秋。 祖蔡应该是齐尚书郎。 父亲蔡徽,梁黄门侍郎。

济阳氏从晋至唐初居于高官地位,世代有很多人,被正史看到的有几十人。 因此,宋人在“百家姓”中记载蔡氏郡望,希望他在济阳。

蔡氏南迁

根据历史记载,济阳蔡氏在东晋、唐代、北宋晚期曾南迁三次。 东晋永嘉之乱时,济阳蔡氏魏尚书蔡睦曾孙蔡谟从济阳考城举家南迁,历史被誉为渡江鼻祖。 蔡莫愁住在江南,传到十四世时,其子孙迁居浙江诸暨。 明代以后,人们再次移居福建、广东,然后辗转海外。 济阳先生第二次南迁成为蔡勋后,唐中叶迁往福建,蔡君智住兴化莆阳,君智长子原五世孙蔡襄在宋仁宗时,进士及认识泉州时建洛阳桥(一位万安桥),疲惫官员有明殿学士,谥忠 明、清以来,迁往我国台湾省和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蔡氏第三次在北宋末期南迁。 靖康二年( 1127年),金人开封,宋徽宗长公主骡子马直学士蔡源为了避免金乱,保护宋高宗赵构南渡,最早居住在杭州,是清白的传家。 南宋时,其后世隐居不仕,迁居德清、苏州。 元代以后,人入官,移居福建,子孙大多辗转海外。

“从中原南迁的士族—济阳蔡氏”

济阳氏除了三次历史记载的南迁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移居者移居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了当地的蔡氏大族。

今天的济阳蔡氏的子孙

蔡氏世以姓为望族,至今在兰考(原为济阳)仍是人口众多的大姓之一。 据调查,蔡氏后裔集中的乡(町),在徐河、南漳州、孟堡、小宋、仪封、谷营、张君墓、阎楼、葡萄架、三义寨、红庙、爪营等12个村(町)的59个村(町)中,大致分布1万多人 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原古济阳郡治所在地许河乡蔡姜楼、董堂达255户,近千人。 南彰乡的蔡庄、前城、史庄达到324户,共计1626人。 其他居住仪封乡蔡岗村、谷营乡蔡集村的蔡姓人也比较集中,分别为123户、210户和53户、220人。 考其历史,兰考国内蔡姓最早定居于徐河乡的蔡姜楼和董堂。 现兰考许河乡一带原是古济阳郡治所在地,济阳蔡氏世就住在这里。 金、元以来,黄河在这一带多次泛滥决口,特别是金代明昌5年( 1194年)的黄河决口及其改道。 济阳氏为了避免水灾,迁往仪封、兰阳、宋州(今商丘)等地。 金朝以来近800年,济阳蔡氏多次迁徙,但灾后仍有不少人返回祖居。 抗日战争时期,许河乡蔡姜楼东南角有蔡氏祖坟、祠、碑文。 住在今南彰乡史庄村的济阳蔡氏后裔蔡耕野氏的房子头上挂着扁额,扁额约3尺宽5尺长,正中四字为济阳世胄,落款为清道光五年春三月。 从前,他家神龛两侧有堂联,上联是济阳传世胄,下联是葵丘振家声。 考那个堂联,蔡耕野家是济阳传世,葵丘(考城古称葵丘)家的声音是济阳蔡氏之后。

标题:“从中原南迁的士族—济阳蔡氏”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