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28字,读完约9分钟

金朝统治下的开封京(南京)大部分时间作为陪都存在。 由于战乱和政治中心的转移,开封外城逐渐崩溃,陷入经济衰退。 金朝后期,蒙古军队南下入侵,一时包围了金中之都(今北京)。 1214年,金宣宗被迫迁都(开封)南京,以黄河为屏障与蒙古对峙。 迁都后,金廷只对南京外城进行了简单的维修,把第一精力花在了修造上。 十多年后,蒙古军队进军南京时,金廷商议防守,认为外城决不可弃。 当强大的蒙古军包围南京时,金军根据坚固的外城抵抗了蒙古军的猛攻。 那个城堡像铁一样坚硬,受到炮击,只是凹陷。 南京最终落入蒙古军队手中,金帝逃跑后,防守方崔立献城投降。

在统治元朝开封的130多年间,开封从都城降至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 实行元朝行省制,开封后成为河南行省和开封梁路治所在地,原宋金皇居为行省署驻地。 元朝初,由于中原战乱,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开封城市居民减少到不到10万人,因此这些人大多聚集在里城内居住。 金至元、开封梁外城被毁,内城得以保存。

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十一月,黄河决祥符义唐湾(今开封城东北),水从外城北东水闸善利门进入。 不得已以颓城为堰,拒绝水进城。 进入明代,对黄河开封的威胁增大。 明朝初期,黄河决口多次被外城外遮挡,带走的泥沙不断抬升地表,外城下部逐渐埋在地下,最终发展成了只能挡水作用的护城堤。

近年来,开封考古工作者基本弄清了已埋在地下的宋金外城遗址的形制、轮廓、范围及主要城门的位置。 据悉,外城周围近30公里,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位于目前开封城周围地下2米至8米的深度。

里城唐代李勉建造的开封州城,宋金被称为里城(又称内城、子城),属于夯土版筑。 北宋一天,当局对里城进行了多次整修,但没有改变城周的大小,始终保持着20里155步的规模。 朝廷比东京的里城更重视东京的外城。

入金后,开封为傀儡政权刘齐之都,后为金陪都,改称南京。 海陵王计划迁都南京,大规模改建原宋皇宫,没有翻修里城。 期间,南京市人口锐减,城市荒芜,陷入经济衰退。 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宣宗匆匆迁都南京后,出于防卫需要,金廷翻修南京三城,以子城(里城)为要点整治对象。

另外,金宣宗建造的子城(里城)没有改变原北宋里城(包括外城)的城堡结构,只改名为城门。 关于将南、北两城墙向外侧扩展,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但没有相关记载。 按理说,大幅展筑南、北两城墙不是小事,相关文献不能不记载。 笔者据此分析,不存在大幅度的展筑。 其理由有五个。 一是宣宗本不同意整修里(子)城,担心干扰百姓,以为这个角色兴起了,得了民滋病。 之后,两位首相正好答应了。 二、金国此时南北两面树敌,内忧外患导致国家疲惫和人民苦难,朝廷财政已经相当困难。 修城费用的最终处分由卖官得到。 三、有宋子城故基,原城翻新省钱,工时不到半年就完成了。 如果展筑了的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 四、当时南京人口已经超过百万,展筑里城要大量拆迁民宅,增加民怨。 五、明初建造的开封砖城的周长,与李勉建造的开封州城,也就是北宋里城的周长非常接近。 李勉建造的开封州城20里155步,明洪武时开封城周围20里190步,相差仅45步,明显包砖略有扩大。

“历史上开封城的变与未变(中)”

金朝灭亡后的几十年间,南京市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城市地位大幅下降。 13世纪后期,元朝在开封梁设置河南行省,将南京路改为开封梁路。 原汀对开封梁城进行了两次整修,但金朝原有的城市结构也没有改变。 元朝后期,反元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随风风起云涌,元军为了方便守卫开封城,堵塞了城墙的8个城门,只有5个城门可以通行。 尽管如此,刘福通的红巾军在公元1357年进攻开封梁城,并以此建立了一年的韩国宋政权首都。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徐达带军北伐,夺回开封梁。 开封城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皇城宋金皇城位于东京里城北部,根据李勉建造的开封州城节度使雅署,历经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宫城,完全成为环绕五里的皇城,直至北宋。

金海陵王贞元3年(公元1155年) 5月,南京大内火、原北宋皇宫焚毁。 海陵王完颜亮想要迁都南京,要攻灭南宋,下了诏书要整修被大火烧毁的宫殿。 这次改建花了巨大的费用,历时三年,新造如旧制。

金宣宗迁都南京后,对海陵王改建的皇城进行了部分改建,基本维持了海陵王宫城改建的结构和规模。 文献记载的金宫有原艮岳的二太湖石,但是不能说金宣宗让艮岳进入皇城,也不能说此时的改建扩大了皇城的规模。

蒙古军围攻南京,南京市人口数十万(其中疫情死亡较多),数千名皇室贵族被流放到蒙古军以北,皇宫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明代,朱元璋在原宋金皇宫的基础上建造了壮丽辉煌的周王府城。 200多年后的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周王府连同整个开封城被黄水浸破坏。

把开封城扩建到明清

城堡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元朝开封梁城的基础上,按照陪都标准修建了开封城。 这次筑城全部用砖包围。 据《开封京遗迹志》记载,现在的省城,即宋朝古老的里城。 周二十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 国朝洪武率先重建,将砖外包。 洪武时代开封城继承了元代改制的五城门结构,改制后脱胎换骨,蔚为壮观。

明代还作为河南省的省会被开封,重新将开封路定为开封府。 明代开封城尽管处于黄河的严重威胁之下,但曾多次遭受渡河之害,但城市经济和文化艺术长期繁荣。 《如梦录》指出明代开封城为八省通衢,气势如京,绝非过誉之言。

不幸的是,在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战争引发的人为决河造成了破城惨剧。 大水退去后,开封旧城区的郭俱被泥沙包围,被困在地下。 直到20年后的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廷在明城的废墟上翻修了开封城。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翻新的开封城墙,为了在明城墙的基础上增加高度,弥补泥沙埋下的部分,像旧制一样建设。 构筑的城墙周围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完全恢复了旧城墙的状态。

清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开封城再次遭遇严重的黄河水灾,河水一度冲入市内,盘旋堵塞。 城外的水浸泡了8个月,摧毁了城墙600多丈。 之后,堆积了大量的黄沙,抬起城外的地面,填埋了下半部分高度附近的城墙,城内的钟表也被抬起。 第二年,整修城墙开封,再次增高1丈,达到3丈5尺。 底宽恢复到2丈,上宽恢复到1丈5尺。 工程花了一年半完成。

开封城墙是从清道光年间改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但一百多年没有进行翻修,只在1929年在南壁开辟了新的大门(俗称小南门),1931年拆除了各城门城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便利城市交通,开封城墙南门西设迎宾门,大梁门南设小西门,东墙宋门和曹门之间增设开封路门,构筑了开封城九城门结构。 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大梁门、安远门(北门)和新门(小南门)上,城楼相继重建。 此后,开封市又筹集了大量资金,得到国家支持,修复了大部分城墙,将更完美的开封城墙展示在世界面前。

黄河淝水是怎么回事

开封城多次受灾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献记载,从战国时代的魏都大梁开始数,黄河水淹开封城共计7次。 但是,7次中最初的公元前225年王喷淹没了梁城,不能和后面的6次混淆。 一是大梁城和后世开封城断层古老,没有继承关系二是王贲因远路取水破坏城市,不是黄河的直接危害。 三是完全人为水灾。

余6次河患为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顺五年(公元1461年)、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 这6次水淹开封城,其中3次达到破城程度:明日顺五年,明崇祯十五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三次城市破坏最严重的是明崇祯15年的人为河病。

1 .从元到元的27年(公元1290年)河流患病。 黄河对开封构成直接威胁是从金代开始的。 金明昌5年(公元1194年) 8月,黄河决堤阳武(今河南原阳)故堤,河道向南移动,流经开封城北40里,达到危害开封城的距离内。 但是,金代黄河没有直接危害开封城。 并且,从元到元的27年(公元1290年) 11月,黄河决祥符义唐湾(今开封城东北)从外城善利门(东北水闸)下水。 不得已以颓城为堰,拒绝水进城。 这次河决,坚固高大的开封外城发挥了止水作用,没有给开封城带来很大的损害。

2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河患。 明代前期,黄河多次直接危害开封城。 《开封京遗迹志》中比较清楚地记载了这一阶段的4次河患。 第一次是洪武20年(公元1387年) 6月的河患。 河开封闭府,水从安远门进入,官废民宇非常沉重。 据记录,这次河流灾害对开封城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标题:“历史上开封城的变与未变(中)”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