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82字,读完约9分钟

节俭则昌,淫佗则亡。 浪费、傲慢奢侈、挥金如土、醉生梦死,这种恶习是坏风,腐蚀人的灵魂,败坏社会良俗,侵蚀党风政风。 任凭其蔓延,危害巨大,不可刹住。 在提倡照镜子、穿衣服、洗澡、治病的今天,北宋有识之士尚俭的美德,是一部值得认真对照、从中吸取教训的历史镜鉴。

杜衍:年老无家

杜衍,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进士,早晨担任御史中丞、枢密使等职。 仁庆历4年(公元1044年)拜谒该平章事,成为宰相。 晚年至太子少师、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宋史》称贤相。 离开干州知州、凤翔府知府的时候,两地的人们为了夺走我的贤县做了什么都挽留。

欧阳修在《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中自杜蠡高以来,就恭俭孝谨称为家乡。 至公、为人尤洁廉自克。 那位大臣在此基础上忠于不欺凌,强加于人,从而获得自己的信用。 所以,其动作细腻,小心有法。 直到考了那个大节,才是伟大的。 可见家风对他的影响很深。 关于杜衍为京师为官的情况,欧阳修还在这篇文章中说:“开封治京师,常常有求权力、行其法、不做其事的人,世界都很为难。 公共权利包括,不敢做任何事开封,比起能源相关人员,必须兼任民政人员,但唯一的公共人。

关于杜衍的节俭,欧阳修说:“公从布服到相,不加任何衣服、饮食,妻子也有常事。 那是旧的,没有房子住,住在南京站房子里的人很久了。 《宋史》也叫衍清介,不繁殖私产。 已退,尧南都一共10年。 第二室谦虚,只有几十楹,也够住。 两者说法一致,即这位大宋首相退休后,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只好寄居在南京(也就是南都,今商丘)的火车站。 款待客人也是一碗小米饭,杂事是馅饼饵,他不过是两种(郑景望《蒙斋笔谈》)。 杜衍临终时,以儿子的努力忠孝为戒,以剧团为枕,埋下了小圹参冢。 怪不得欧阳修拿翼祁公给他,亲自鞠躬。 的第一个结束,但是德恭。 公在子之位,士知贪。 家里蹲,四方瞻铭遥远,万世颂词。

张知白:清约像寒士

唐太宗端拱门2年(公元989年)进士张知白,担任右谏大夫、权御史中丞官吏一职,事中拜参知政事等职,仁宗天圣3年(公元1025年)拜工部尚书门下平章事,居宰相之位。 天圣6年(公元1028年)去世,谥节。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尊称他为大贤,《宋史》中称他为贤相。 因为他徇私枉法,为官不屈中外,为身无求。 相位上,他是谨慎的名器,一点私心也没有。 时刻以满足为戒,虽然高贵,但其清约如寒士。 他病后,仁宗亲自探望,询问病情。 死后仁宗为此取消了上巳节的盛宴。

这个清约像寒士一样的宰相到底是怎么节俭的? 他又是如何理解节俭的呢人们的田况载于《儒林公议》,张知白病危时,仁宗去他家探望,夫人穿着旧衣服接车。 到了他的卧室,看到毛毡、被子、账本粗犷破旧,仁宗很钦佩,连忙下令恩赐。 之后,人们谈论品德高尚的人,都以知白为师。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也讲了以下故事:以张文节为相,像河阳掌书记一样养身时,父母和规则是“公现在受工资,但以之为职的情况”。 公众有信心实现诺言,但外人非常公孙布被嘲笑,公众应该少一些。 公叹说:我今天的工资,列举了家里的锦衣玉食,为什么不能呢? 回顾人的常情,容易由俭入奢,难以由奢入俭。 我今天的工资经常有吗? 身体永远能拥有吗? 与今天不同,家庭学习不能长久节俭,必然会失去。 若吾居位、去、身存、该死的常如一日吗? 由此可见,无论是地方小官,还是宰相的要职,张知白清约都是一贯的,一点也不作秀。 虽然有身边人的忠告、外面人的讽刺,但他总是不改变本色。 因为他很懂朴素的道理:由俭入奢,由奢入俭。 因此,司马光在文中佩服地说:“大贤之深谋远虑,不正是凡人所能及的吗?”

“北宋尚俭之风”

仲淹:家法不能乱

在贫困中长大的范仲淹,真宗大中祥符8年(公元1015年)进士,仁宗庆历3年(公元1043年)官拜而知政事,成为副相。 作为朝廷重臣,范仲淹无疑享有高薪厚禄,但他一生克服自身自律,节俭持家,为名相出头,为名贤打理。 乐在人后,忧在人前。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以后虽然很贵,但非嘉宾不会加重肉。 妻子只能吃穿、自我充电。 家里没有客人被邀请,自己连两个肉食都不吃。 妻子孩子的衣食也只是满足需求,节俭持家的品格却很肃然起敬。

《言行拾遗名录》中记载了范仲淹及其儿子的言行事迹,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范仲淹在次子范纯仁结婚时教育范仲淹节俭的。 故事:儿子纯仁和女人结婚回去,或者女人以罗为窗帘。 公众听到后,不高兴了,说:“罗绮要把窗帘的东西藏起来吗?” 我家素清俭,安得烈乱我家法? 敢回我家,点燃院子! 儿子结婚后大喜过望,媳妇离家时,范公只听说媳妇拿罗当窗帘就勃然大怒,用清俭家法的红线断然制止。 这是副国家级领导人执政时期的风格。 看到这个故事,今天,在什么样的冠婚葬祭之机上浪费,举止大方的人,应该会觉得无尽吧。

南宋学者朱鹮在《曲洧旧闻》中写道:“范氏来自文正公贵,清苦俭约而世,子孙遵守其家法。 特别是范纯仁,于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进士,拜相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 据《宋史》记载,范纯仁过其父,有些父风给首相披布,廉洁。 因为他觉得赖恩泽出生了,我很丢脸。 据《曲洧旧闻》报道,有一次,这位京师官的二代好友晁美叔在家吃饭,只有盐丰、棋子上来,有肉两簇,晁美叔回家后大喊首相家风变了。 仲淹节俭的家风从这里可以看到一斑。

司马光:性不喜欢华霸

晋升司马光、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侍奉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直至宰相。 官员虽高禄,但这个迂叟有钱,像恶臭一样。 他曾多次写信给仁宗,反对对酒食无尽,滥用群臣和上元观灯。 虽然他也是官二代(其父司马池曾担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等职),但他40多年来一直当官,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食物经常没有肉,衣服没有纯保。

与司马光一起着有《资治通鉴》的范祖禹写了一本书《司马温在铭文中发表》。 文案上说,公对物淡无所好,唯德义若利欲。 它的清澈如水,清澈。 其直如箭,不仅仅是端被恶巷之士所征服。 范祖禹的祖父,司马光挚友范镇请司马光盖被子,但他一直盖着死。 临终前给儿子司马康,死后也穿上平时的衣服,盖上这个被子。

从神熙宁4年(公元1071年)到元丰8年(公元1085年),司马光退居洛阳,埋头编纂《资治通鉴》。 住宅简陋,夏天耐不住热,他就挖地下室避暑,西京留守王拱辰在这里建豪宅,气派非凡,所以当时有王室挖天,司马入地的说法。 后来他买了几亩地,建了院子,说是唯一的乐园。 对此,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表示:“园卑小,不可与其园班。” 不仅如此,司马光还在《训俭示康》中教导司马康:“吾本寒家,世清白相承。” 我不喜欢华为,人人骄傲奢侈,我的心以一个人节俭为美。 大家都瞧不起我,我不认为我病了。 他还说:“凡有美德的都来自节俭。” 丈夫节俭寡欲,君子寡欲,不事奉物,能直来直去。 小人可以躲藏起来使用,远罪丰家如果奢侈的话可以抱有很多欲望。 君子欲慕贪富贵,浪费道速祸。 小人越多越求妄用,败者自取灭亡。 文案最后要求司马康非以身作则,训练汝子孙,了解前辈风俗。

“北宋尚俭之风”

那一年,司马光的妻子张氏死了。 据《宋史》记载,司马光洛有田三左右,妻子去世,卖田埋葬,恶衣菲食其身。 这是有名的典地葬妻子的故事。 家里都来自可乐,带着更微的谁更穷? 不等请客就动筷子,只拿佳景招待宾客。 司马光的诗句是他一生节俭的写照。

王安石:光盘很害羞

但是,有着矫正世俗之志的王安石,在仁宗庆历2年(公元1042年)进士,在神宗熙宁2年(公元1069年)参知政事,翌年拜相。 据《宋史》记载,王安石性不是华阴道,多奉节俭之世而称贤。 这位力主改革的政治家,在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登上仁宗帝万言书,痛斥当时的奢华之风:今天财力日穷,风俗日衰,不懂法结婚、供养、服食,没有制度性,天下为奢而自豪。 在《风俗》文章中,王安石指出,更朴素的风一散,贪婪的行为就变成君子制的庸俗而节俭,其缺点是奢侈。 所以,他认为风俗的变化感染了人们的意志,关中的盛衰,并非不小心。 在回答宋神宗的提问时,王安石说:“改变风俗,提高立法度,目前最为紧迫。”

王安石是这么说的,但就是这么做的。 南宋学者曾敏行的笔记《独眼杂志》还记得很多宋代著名人物的逸事。 其中有王安石任宰相时节俭待客的故事。 故事:王荆公处于相位,子女亲著的孩子来到京师,公开谒见,做了条约饭。 第二天,萧的儿子盛衣服参拜,意思是为公众宴请。 中午过后,感到饿不敢去。 长久以来,方命坐着,没有水果和蔬菜,那个人已经心不在焉了。 三行酒,两片初供胡饼,回供猪脔数四,一会儿供饭,附近有菜羹。 萧氏子非常傲慢,没有掉筷子,但是在胡饼中间吃了一点,留着其四附近,公众从食物中拿走了。 人也羞愧地退出。 这位秀才的儿子大体上是堂堂正正的国相,其实没想到会用两个胡饼、一些猪肉和菜汤招待他。 而且,没想到相国大人从食物中拿走了自己吃剩下的胡饼。 王安石用自己的CD行动,对这个傲慢的萧氏的儿子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不拉倒!

“北宋尚俭之风”

奢侈的开始,危急存亡的历史看前贤国和家,从勤俭败亡变成了奢侈。 崇俭抑是我们优秀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多次节俭不再奢华、节俭、勤俭节约,生活在挥霍享乐、狂妄自大的淫逸之风中,北宋政治家的尚俭美德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标题:“北宋尚俭之风”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