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9字,读完约4分钟

华钟彦张宁供图

华钟彦( 1906年~1988年),辽宁沈阳人,名连农田。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受聘为教授,先后在天津女教师、东北大学、东北师大、新乡师院、河南大学等学校任教,历任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理事、河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有《花间集注》、《戏曲丛谭》、《中国历史文选》等书,诗词集《莳蛸馆诗词》晚年最投入精力研究《诗经》(只完成1/10,老师不幸去世)。

从许多学者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华锺彦先生的风采。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和河南大学原校长王文金教授分别回忆了华锺彦先生读书交往的生活。 关爱和深情怀念当时跟着小华读书的日子,但时间似乎从未退去过。 小华的音容笑容在他生动的道路上越来越清晰了。 王文金教授创作了三首华锺彦,他把友情和想法写在了自己的诗里。 王文金教授想起了他和华锺彦的第一次相遇,第一次在10号楼前读华先生的诗,桃花红万幸,迎来了天上的小麦绿色,之后,华锺彦写康百万庄园诗句的梦更是掀起了风暴,莲花长夏吐芬芳。

佟培基教授写了对联,请学生吴河清教授代传还璞归真存大雅鹤飞剑到横水云。 回到原石上,仔细描写了华老先生的至纯至精、至纯至美的人生境界。

大家不能回避的话题是小华当年教书时的风采,王宗堂令人难忘的是小华当时给他们上课时间最长、最受欢迎的老师。 宋朝当时的华老师上《诗经》课,讲自己的心得,讲别人的观点,特别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每次上课,他都要收集学生的问题,一一解答。 姚小鸥表示,幸赖先师华锺彦教授全力支持,走上了今天的研究道路,但至今研究方向仍未改变。 康保成教授说,华锺彦在他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鞭策着他。 当时,他害怕学习中非常严重的困难。 这种感情持续到读博士的时候。 在读博士期间,他写信给小华讲述了自己的困境,小华马上写信给他的导师说他是个勤奋的学生,但是老师需要越来越多的鼓励,然后导师给了他很多鼓励,慢慢地创作了戏曲。 边家珍教授感慨地说。 华门弟子传承的不仅仅是华老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是越来越多的精神气象和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和感情影响着一个人的学术品位,华老师有诗的精神做学问,所以他的学问有一种精神气象。 宋立民教授进一步表示,当时的小华上课时有空座位,大家学习热情很高,经常要提前退席,占座时书不够,也有被煤渣占座的事件。

“追思著名学者华锺彦”

80多岁的韩玉生教授是华锺彦先生在河南大学的首批学生之一,曾祥芹教授和王艺教授也有80岁的高龄。 曾祥芹教授作为全国阅读学和文案学的带头人,说起恩师,他说当时他想考北大,结果没考上,进入河大后,和华锺彦一起学习。 因为小华是北大的高材生,所以我感觉他好像上了北大。 他说起当时小华的课,教的文案都能背诵。 很多人提到小华的时候,想起了他当时在课上唱的神韵。 葛景春教授认为华锺彦先生是中国现代以来诗歌咏唱传承和研究的奠基人。 边家珍教授说吟诵是思想感情、个人气象和感情的表达。 王纯社长说,必须继承老师的遗志,让以前流传下来的读书声在中小学课堂上回响。 陈江风教授认为文学史是无声的文学,中国的文学一直是有声的,只有咏唱才能使中国文学闪耀。 曾勇认为,让不懂诗歌的人明白这一点,让喜欢诗歌的人尝尝这一点,咏唱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 康保成教授很高兴华老师正在斟酌事业继承人。 他说华锋(华锺彦最小的儿子,兄弟几个中唯一继承了老师学术事业的)教授去深圳做了吟诵讲座,没有空位,很多人跑了几百公里,站着听了讲座才回来。

“追思著名学者华锺彦”

宋立民教授无限感慨,每次回到河大都觉得自己很年轻,还是像个坐在课上自己老师指着江山的孩子。 很多人感慨,他们中已经有80岁的老年人,小华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再弟子,华门的学问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将会越来越精深。 但是,时间终究匆匆过去了。

河南大学出版社张云鹏教授转发的华为纪念微博浏览了上万次,并转载了深圳市文联许石林撰写的纪念华为的复印件。 宋立民写的《安得促席,他一生的华锺彦怀人诗的断想》一经发表,不仅会被转载,还会促进多位网友再次来找华锺彦的诗来读。

我们不知道大家的这种热情什么时候会消退,但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道路还很长,受华先生的文人气概和文学风采的感化,我相信这些华门弟子们会矢志不渝。

标题:“追思著名学者华锺彦”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