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86字,读完约15分钟


信息背景

今年10月11日是穆青同志逝世10周年纪念日。 从开封出来的中国情报界一代宗师,其情报思想特别是他的大众观点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情报观的典范。 学习穆青信息思想,是落实习大大总书记提出的推广思想工作,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行业的指导地位,加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指示,是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示

穆青先生简介

穆青同志,1921年出生,祖籍周口,蚌埠出生,在杞县长大,回族。 1937年,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随后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开始在新中国成立,从事战地信息报道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担任新华社社长10年。 曾任中华全国信息业者协会名誉主席。 他的信息着作和摄影作品非常丰富。 在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活中,他采录和参加的《雁羽队》、《县委书记模范焦裕禄》、《为周总理嘱托》、《未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帆起珠江》、《潮涌中州》等信息名篇,广泛地反映在中国。 《穆青同志散文选》、《信息业散论》、《十位共产党员》、《彩色世界》、《穆青同志摄影》等文案、摄影作品集也已出版。

“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前言

范敬宜说:“我非常羡慕你。 你是幸福的信息运营商。 第一,你有幸经历了长达50年的伟大历史变革,见证了许多英雄人物。 其次,你幸运地写了那么多感人的作品,至少有两代人受到了你作品中英雄模范人物的感染和熏陶。 第三,你很幸运,受到了你报道的主人公们的深情厚爱。 例如,种棉工人吴吉昌把你当成世界上最亲密的亲人。 这种幸福,并不是所有信息业者都能享受的穆青同志都兴奋地笑着。 是的。 老百姓很可爱。 工人真的很可爱。 然后,当他深情的告诉范敬宜感人的故事吴吉昌病危的时候,我叫他去,不用带别的什么,老穆只有我的两本日历。 潘坚决地从正开始,为了让老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黄昏年中选了两株他亲手种的樱花树。 除了危险英雄任羊成,从广播里听说北京降温了,特别是从河南林州(原林县)打长途电话,给老穆穿衣服,小心翼翼地讲这些,老穆感慨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尝到了保护人民,爱护我们的滋味。 怕自己做不好,对不起他们。 总是警告自己,千万不能忘记人们,到处都要想他们。 如果永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就会心神不宁,有抵抗各种错误事物的力量。 

“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以上对话来自1996年5月27日《人民日报》上当时的人民日报总范敬宜为穆青《十位共产党员》写的序,序中记载了当时春节期间穆青与他的谈话。 范敬宜提到的穆青和人民的这种关系,不正是我们信息运营商追求的最高领域吗?

在穆青同志的作品中,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最根本的是他善于捕捉足以体现社会快速发展方向的先进代表人物,并通过他那样的钢笔,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意义,歌颂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942年,他与张铁夫合作采访、撰写了报告文学《赵占魁同志》。 这不仅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首次表彰普通劳动者为英雄,更是我抗日军民在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军严密封锁的极端困难时期建树的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粉碎封锁、多次抗战的时代英雄的典型。 在有关赵占魁的报道中,穆青同志从1942年到1948年共同撰写了《人们在谈论赵占魁》、《赵占魁同志》、《劳动者之旗赵占魁》四篇通讯、文学和特写,并且

抗日战争时期,穆青情报作品的另一部不朽作品是1943年采集的塑造农民抗日英雄群像的“雁羽队”。 被各大学的信息专家持续复制,成为我国信息教材的保存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穆青同志开始进入新华社分公司、总公司领导职务。 另一方面,他结合实践,进行信息工作研究,培养年轻记者,具有时代优势,参与收录或创作反映人民群众高贵品质和斗争精神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精品。 另一方面活动身体,亲自收录重大典型报道。 他与冯健、周原一起采录了《县委书记模范焦裕禄》(以下简称《焦裕禄》)。 这一时期,宁陵县植树老人老坚决潘从正开始,领导人民建设人间天河红旗渠的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也已经进入他的视线,准备进行深入报道。 很遗憾,因为文化大革命而放弃了。

文化大革命10年,穆青生花之笔虽然煌作品未能问世,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一线仍是他扎眼击掌的圣地。 1978年为陆付,廖由滨录制的《为周总理的嘱托》(以下简称“嘱托”),1979年与郭超人、陆付为合着的《未完的报道》(以下简称“报道”),向人们记述了两位农民命运的战斗。 《嘱托》成了高中语文的文本。 带着这样的追忆性跟踪报道新时期新情况的篇章、写孙铅的《难忘的双手》、郑永和离休后为处理数万农民吃水、用水问题而艰苦奋斗的《情系人民》、写任羊成的《两张闪光的照片》、河北农村党支部书记阎建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有更广阔的活跃空间。 穆青同志怀着喜悦的心情及时记录了人民群众在这个历史时代的新精神风貌和光辉业绩。 最初是“夺财神”、“谁有远见养牛”、之后是“帆起珠江”、“赶黄牛奔小康”、“潮涌中州”、“苏南农村第三波”、“中原金三角纪行”等,这些章节都是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

“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关注社会快速发展,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呼吁不要忘记人民,这是穆青信息思想的重要方面。 他配合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向普通农民吴满发表了勤奋生产的事迹,随后引发了全解放区的生产运动和学习劳动模范运动。 他指出,不打破旧的信息范畴,人民群众中生长的丰富而宝贵的信息主题素材就永远看不到,只能在干部之间、数字、会议、动员、总结等常规业务情况下围成一个圈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信息战线的同志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但是,很多同志想深入实际,却找不到实际需要了解的实际。 或者置身于大众之中,但不知道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比较这种情况,1954年他在《关于报道计划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把握各阶层群众的思想状况的目的,首先要比较这些思想状况,抓住当前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组织报道,加强我们报道的针对性,达到某种放矢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出现了各种新情况。 但是在信息事业实践中,这个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很多记者的精力都集中在抓住典型写经验上。 对此,1979年,他在河南分公司的记者会议上再次表示:“什么是信息?” 我们脑子里总是没有先进的经验,先进的典型。 实际工作有什么问题。 我们接触广大干部和群众,他们在想什么? 思想上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吗? 要比较报道这些,处理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我们考虑得不够。 也有人没有从这方面很好地挖掘主题,射箭组织报道。 1986年去豫东进行调查研究时,与开封市情报界负责人座谈,再次强调了其思想。 为了密切与群众的联系,随时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他要求新华社河南分公司作为任务,在第一季度给他发新的顺口溜,了解群众的情况、意见和希望,也有助于检查政策和工作中的问题。

“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这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外的一些烂东西也入侵了。 在穆青心中,没有什么比这个问题更让他担心的了。 他要求记者不要忘记人民,并以身作则,为人民呐喊。 1990年,穆青为纪念焦裕禄逝世26周年,再次与冯健、周原一起踏上兰考土地,录制了影响广泛、反映人民呼声的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 4年后,他们又录制了《焦裕禄精神常绿》,再次给各级干部敲响了警钟。 当他给青年信息运营商写题辞的时候,他不能多次写标题忘记人民。

实事求是、多次探求真理、为人民直言不讳,是穆青难宝贵群众观点的另一体现。 1979年7月,他在《谈人物通信采编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确定,关于如何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问题,必须从党的利益出发,敢于触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矛盾。 这种矛盾一时也要冲破,即使是人们像寒蝉一样,敢于问津的禁区!

我来负责! 由我来决定! 这是穆青在面临重大选择时常说的话。 这不是他一时的放肆,不是惊人的,而是共产党、人民忠诚战士用自己的政治生命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的决定。 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盲目指挥、浮夸风席卷神州大地。 一小时内,钢铁卫星、粮食卫星、棉花卫星相继发射。 当时担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的穆青同志首先感到高兴,但不久就产生了怀疑。 他一确认这是严重的炫耀现象,就挺身而出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有一天,他接到新华社山东分公司另一颗钢铁卫星上天的特大消息,找到中央负责钢铁生产的领导,说:“别再送了,再送了,谁也不信。” 但是,在不允许有完全不同的意见的情况下,说这两个真相不容易吗? 过来人都很清楚,在那个脑袋极度膨胀的时代,也许是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在重演。 谁都知道这些卫星的水分有多大,但谁会冲破它呢? 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重若千钧的品格,可以碰这个吗? 不久,党中央正式发文,终于制止了放卫星的风。

“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二

在穆青同志的信息作品中,不允许写人民群众的文章,但这些作品不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对劳动群众的同情和哀怜,而是共产党员党的自觉、无产阶级信息工作者历史责任产生的阶级衷心自觉行为。

1980年2月,他在关于信息报道的谈话中指出,“我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 我们要脱离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最大利益,党的正确路线,搞另一个人民性,和党争这个,争那个,想要这个,想要那个。 这个不行。 1981年5月20日,他在新华社四川分公司的谈话中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 他说:“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用人民性代替党性,不能通过强调人民性来否定党性。 1986年4月,他到豫东进行调查研究,并在与开封市信息界负责人座谈时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 

最能体现穆青同志对人民群众思想行为本质和主流区别和把握的,是《焦裕禄》的最后删节。 初稿结尾有两个哭泣坟墓的复制品,悲伤,悲伤。 事实上,他们并未夸大村民们哀悼焦裕禄的悲伤,至今清明节仍屡见不鲜。 但是,最后他们决定了压缩删除。 因为这样的场面不是事实的全部,也不是事实的第一个方面。 过分夸张地说,如果兰考人民忽视了将遗志宏图的革命精神,即使能够流泪、取得戏剧性的效果,也很难鼓舞人们向前迈进。 这正是每一个都抛弃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的东西。 于是,他们毅然压缩和删除了略显悲痛的场面,在末尾增加了三个段落,反映了兰考人民受焦裕禄精神鼓舞、战胜灾害的文案,成为独立的篇章,扫除了沉闷的气氛,给予了鼓舞和力量。 

“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穆青认为,我们作为信息记者,通过我们的推广报道,我们的钢笔应该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自觉和情操,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一切落后的事物作斗争。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作为新华社副社长,穆青于1963年派出几支大军打大虎,采用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 李峰、余辉音的《一厘钱精神》、冯健、周原的《管得宽》、李峰、陆付为的《窦小风大》、李峰与人共同写的《九龙江上的抗天歌》等都是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快速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

正确解决先进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穆青的作品深深植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另一深层原因。 穆青写先进人物不依靠贬低人民群众抬高英雄人物,数他们的丰功伟绩时,不愿正视他们从广大人民群众那里学到的营养。 在把他们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英雄人物的时候,首先要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亲自掂量掂量他在人民心中的分量。 在写作过程中,消费者用更大的力量写下了他们和人民的关系,让他们水涨船高。 就像《焦裕禄》的采录一样。 写之前,他和冯健等人的同志踏上焦裕禄的足迹,去了公社、生产队、牛舍、茅舍,亲身领略了兰考人民对他们县委书记的无限怀念和热爱,完成了采访的最后一道工序。

重视对广大群众的组织教育和诱惑,不跟在后面,不做庸俗消极的迎合。 这也是穆青作品始终保持高格调、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因素。 1986年,他再次前往豫东进行调查研究,豫东农民的生活确实得到了很大改善,许多农民住在新瓦房里,常年一片(指全年吃细粮),昔日的红薯汤、红薯馒头、红薯 但是,缺乏精神文化生活是普遍现象。 很多农民贴在新瓦房里的是美女头,桌上尊敬的是赵公元帅,他们没有追求,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于是,他在与开封市信息界负责人座谈时提出了情感上改变这一状况的问题,要充分关心信息工作者,带领我们的事业教育、组织和广大农民走出物质上的自满、自恋、自闭,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谋求新的快速发展 并未能正确诱惑农民,只是对风俗精神文化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这一时期,他采录的《夺财神》、《有远见的人养牛》、《追赶黄牛小康》,以及未来几年采录的《帆起珠江》、《潮涌中州》、《苏南农村第三波》等,作者将农民推向新的阶段。

“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他和人民群众形成谁也解不开的感情链,不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他就不会成为穆青。 人民群众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一直是他成功的内在动力。 1991年他写的《从记者西口想到的》可以说是他内心的独白。 他说:最近,我总是思考记者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 为了使报道接近大众,首先必须使我们记者的思想感情接近大众,有人把作品获奖作为最高荣誉。 其实,热爱人民的人才受人民的喜爱,人民的信任才是我们对记者的最高奖项。 说起他的采访对象,老战友总是眉飞色舞,感慨万千。 他18岁的时候,在贺龙120师游击队二队的时候,经常沿着子牙河、滹沱河穿过,昼夜不停。 他有一次被日本鬼子发现,差点被拖走。 老人背着他过了子牙河,从鬼门关逃走了。 这位老人,还有成千上万拼命掩护八路军的村民至今仍铭刻在他的心中。 文化大革命前他采访的老坚决面包除了正、公社党委书记孙铅、情系人民郑永和、危险英雄任羊成外,当时没能成文,成为他一生难以释放的感情债务,从社长岗位退隐后依然东奔西走,忙于偿还其债务。

“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老面包从很久以前就去世了。 他听到消息后悲叹,带着深情特意为他写了一千多字的碑文。 同时,还特地委托新华社河南分社的领导将横式、竖式各书一张一张地投递。 他采访的红旗渠除了危险英雄任羊成外,由于之后的政治气候变化,没有被报道,成了他的心病。 之后,任羊成成了他兄弟一样的席间客人,经常来往。

早在1946年,他就凭借《写大众》一文,确定了我们的报纸。 所以,与通常的资产阶级报纸不同,我们坚定不移的大众观点和为大众服务的方针。 1993年,他与冯健、周原一起奔赴中原,深入采访农村时,时任《经济日报》总范敬宜在电话中问及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穆青兴奋地认为,只有赋予人民群众创造权,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出新天地。

穆青同志在他的信息生涯中,以真正共产党平坦赤诚、人民忠实儿子的深情厚爱,在新中国的迅速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中国人民的改革和建设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而且,他理所当然地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人民是开封的主力军。

关于穆青开封的名言

【信息背景】1994年《经济日报》进行《开封什么时候能开封》连续报道时,《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庖震采访了他。 在采访中,他的思想最清晰:我们共产党最根本的一个就是依靠群众,动员群众! 如果没有这个,怎么能建设新中国? 没有这个,改革开放怎么会取得这么大的胜利? 你们去沿海一带看看,那么多成果,不是人民群众干的吗? 现在一个是思想解放问题,是相信群众、依赖群众、尊重群众创造性精神的问题。 因此,我长话短说了上述关于开封的名言。

标题:“我眼中的穆青 ——纪念穆青同志逝世十周年”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