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0字,读完约4分钟

1932年河南图书馆大门。

去年,为了写邵次公开封的稿子,我在图索骏实地考察了刷毛街附近后,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几本《河南图书馆刊》。 上面除了邵次公的复印件和题字,还找到了几张20世纪30年代初河南图书馆的照片。 特别是当时河南图书馆的入口,吓了我一跳。 它是欧式建筑,线条简洁明亮,庄重大方,门上有冯玉祥所的问题河南图书馆的字体,门的两侧有一对石狮子。 门内是美丽的古典建筑群,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处、书房花木深邃。

河南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较早的省级馆之一,当时居全国第五位。 河南图书馆于1908年6月8日开工建设,河南提学使孔祥霖呈奏抚院创建河南图书馆,坦率地说河南图书馆及时建立,教育行政仓促的事务,也在文后附上《河南图书馆章程》,共12章33条。 他开宗明义,宗旨是明确集中外古今图书,捍卫国粹进入文明,供学者参考,省士子求检索之力。 方案提交河南巡抚林绍年审查。 林绍年是林则徐的儿子,7天后批准云:据祥了解。 该司们计划就藩经旧署开设图书馆。 什么好! 什么好! 章程也还很周密

那一年,河南图书馆机构建成后,向院系备案。 按照计划开始了图书的检索和目录制作等工作,结果被要求在预定的馆舍设置小学,进行了多次交涉,但没有结果。 此时,即使找其他地方,也没有合适的地方。 没办法,只能把图书馆暂时放在已经设有第一新闻处的学务公所。

为了寻求方便人们阅读的新馆舍,孔祥霖于同年9月15日提出了建设商借许公祠和二曾祠东北角偏院地方的建议,当月26日,将人员派往寺院领取。 (参见《河南教育公报》)经过准备,次年农历2月初8日,河南图书馆正式成立,对外开放。 图书多从栋明道两书院转会,部分成为学务公所的图书。 由于图书稀少,无法满足士农工商和学子们的阅读诉求,孔祥霖以校务公所的名义向各地发文,向各府县透露本省书籍,限期送往河南图书馆,迅速增加河南图书馆藏书。

但是好景不长,河南图书馆成立不久,就搬到了后第四巷。 那时许公祠的产权归河道衙门,只借了几个月,河南图书馆再次搬迁到学务公所。 为了馆舍,孔祥霖又开始了新的奔波。 1909年第60期《河南教育公报》抚院按照提案列款提交了汇款批文的7年:图书馆应选择性另行建设。 图书馆现在搬到了第四车道,街道狭窄,地址狭窄,即使有书,也没人看,有些假人,急需就省垣适度繁荣的地区另选地方建设。 盖房子买书的两个项目也至少需要1万2千以上,所以不得已要搬迁到文庙大街。 好事多磨,馆址后来搬迁了几次。 1913年1月,馆址迁往东大街,同年5月,馆址再次迁入文庙街。 1915年1月,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图书馆令更名为河南省立图书馆,将馆址搬迁至许公祠,将二曾祠纳入馆舍。 此次回迁后,馆舍扩大,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1922年5月迁往南陶路地,1925年1月回到二曾祠。 二曾祠被明确为其稳定的馆址。 1924年1月,何日章担任河南图书馆馆长,积极开展事业,新郑公大墓被发现后,发掘的古物被运到河南图书馆收藏,随后登封中岳庙镇庙的宝九柄如意、总督张凤厨房收藏数百方汉魏墓志等,

“百年书香润汴梁”

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重视社会教育,河南图书馆经费大幅增加。 1928年,河南图书馆更名为河南省图书馆。 从第二年开始,每月的经费大幅增加,所以改造了旧大门,将前门分成了三个传达室、传达室。 二曾殿、弁香楼建成为平民图书室、新闻室、读书室。 经过几个月的翻修,已经有60间房屋。 购买新书6000多册,扶沟刘氏藏书3000多种被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任命,领取项城袁氏遗书10多箱,大相国寺佛经10大柜。 从1929年5月开始,每月购买新书约200本,到年末共购买千余本。 加上400多种、54000多册的旧存,全部相继陈列供公众观看。 1931年和1935年,河南省教育厅分别决议将开封市民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合并为河南省图书馆。 1937年冬天,日军接近中原,河南省图书馆为了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免受战火的侵害,分两次将书运往南阳。 1957年,河南省图书馆从开封迁移到省会郑州,与许多文化典籍和古籍珍本一起带回,剩下的空馆地址交给开封图书馆采用。 现在每次走在这个地方,我都会放慢脚步。 这里是中原文化的重镇,百年书香依然笼罩在其间,依然浸润着古城。

标题:“百年书香润汴梁”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