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68字,读完约10分钟

徐铉( 917~992注:一说是916~991 )、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他从五代到北宋时期是优秀的文案学者和书法家,晚年回到宋朝后,大部分时间住在开封,是值得开封人民纪念的优秀历史人物。

因为徐铉小时候很聪明,10岁就能写文案,他和弟弟徐亮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被称为二徐。 徐铉、徐亮都精通古文案学,研究《说文解字》很有成果。 李穆在南唐使役时,看了他们兄弟俩的复制品,非常欣赏他们的才能,赞叹地说:二陆(三国时东吴的陆机,陆云兄弟)也比不上!

被李煜承认的徐铉

徐铉、徐亮在南唐做官。 因为两个人材高,工作的人不讲情面,惹怒了南唐的有点权贵,所以多次被鄙视。 南唐后主李290当上皇帝后,非常感谢徐铉,徐铉被重用,担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医生、官(兵)部尚书等重要职务。

宋太祖开宝7年( 974年) 9月,宋朝率领将军曹彬讨伐南唐,次年6月打倒南唐都金陵城下。 10月,李煜赴宋,献礼乞讨,此时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使命十分危险。 李煜为了徐铉的安全,想命令南唐援军停止前进。 徐铉说南唐社稷应该重视,援军一定要早点来,我只是使节,生死可以置之度外。 李煜听到徐铉的表现很感动,含着眼泪目送他。 徐铉这次开封的时候,他弟弟徐驰因为哥哥而害怕,忧郁而死亡。

徐铉到了开封,见到了宋太祖赵匡胤。 徐铉对赵匡胤说:南唐李琘侍奉陛下,不能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选择一些错误。 陛下为什么一定要讨伐南唐? 赵匡胤说:你已经可以为父子俩分成了吗? 徐铉听着,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次赵匡胤对徐铉很客气,一如既往地对待使节礼遇,但坚决不答应南唐的恳求。

又过了一个月,南唐援军被打败,主将也被宋军俘虏,局势更是岌岌可危。 李煜再次派遣徐铉开封,要求缓兵。 徐铉这次见到赵匡胤的态度,他说:李琘对你很恭顺,不敢反抗你的意志,我为了保护南唐人民的生命恳求宋军不要再打了。 看到赵匡胤不答应的意思,在徐铉情急之下,和他再三开始争论。 赵匡胤没办法议论他。 勃然大怒,拔剑而起。 你当然知道,李确实是无辜的,但我叫天下。 不能在榻榻米边打呼噜。 徐铉已经不说话了。

几天后,即开宝8年( 975年) 11月27日,宋军打败金陵,李煜率大臣投降,南唐宣布灭亡。 开宝9年( 976年)正月,徐铉和李璐一起开封去见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想起一个多月前徐铉还在这里和自己争论,很严厉地斥责了徐铉。 徐铉谦虚地说:臣是江南大臣,当然要为我南唐效力,国家已经死了,我的罪也该死,其他的都不用听。 赵匡胤听了这话,反而不生气,他说:“徐铉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忠臣,今后要成为宋朝的大臣,对宋朝要像李氏一样忠心。” 这次接见后,李煜被封为违抗命令的侯,徐铉被封为太子率。

这10月,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王位后,李煜爵位有所提高,被陇西郡封为公。 徐铉以太子率命令直翰林学士院,开始参与为皇帝起草敕令的事业。

唐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年) 10月,一代语族李煜在开封去世。 唐太宗赵光义还追封李煜为吴王,需要侍臣写李煜的墓志铭。 一些部长嫉妒徐铉。 因为想利用这件事让徐铉认罪,所以强烈建议徐铉写。 他们说:“徐铉最了解吴王,吴王墓志铭最适合徐铉写。” 太宗准奏命许铉写李煜的墓志铭。 谁知道徐铉哭诉宋太宗不让他写,说他写吴王墓志铭必惹祸。 宋太宗明白这个时候有人想杀徐铉,他知道徐铉的困难,专利他能写,写已故主的情义,怎么写都不谴责他。 徐铉这才写了《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 在这本墓志铭中,徐铉语言恳切,悲伤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李煜的追思之情。 他还为李煜写了挽诗。 其中有哀挽周原道、铭郑国门。 这一生虽然没有死,但寂寞已经消失了。 对已故之主的思念溢于言表。

“宋代杰出的文案学家、书法家徐铉”

夕景凄凉的徐铉

太平兴国4年( 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许铉也随军出征,在军队起草诏书。 用徐铉的文采应对这些事游刃有余,他写得快,词句好,得到宋太宗的赞扬和所有大臣的钦佩。 攻击太原班师后,徐铉又增加了事件中的官职。 太平兴国8年( 983年),徐铉官晋升为右散骑常侍。 这是因为徐铉是宋朝职务最高的官位,后来被称为徐铉省,徐铉的文集被称为《骑省集》。

淳化二年( 991年) 9月,庐州的女僧道安起诉徐铉。 之后,道安以无辜抵罪,但徐铉因此被取消职务,降格为静安军节制行军司马。 静安军治所在的州,即今陕西省彬县,行军司马是地方军事长官的参谋长。 从备受尊敬的京中大臣一下子被贬到偏远地区当军事幕僚,徐铉的立场从天上掉到地下,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情。 何况,这个时候,徐铉成了75岁的老人。

徐铉从江南开封到宋都的时候,看到宋朝的官员们冬天穿毛皮做的衣服御寒,觉得很奇怪。 他对人说:五代兵乱后,这里的人受北方胡人的影响,穿着皮衣,失去了古代中原人的服装从以前就流传下来了,真可怕! 有一天,他早上看到自己的儿子吴淑也穿皮衣,他指责他不应该穿北方人的皮衣。 吴淑说:这里的冬天早上真冷。 看看朝中大臣都这样穿。 徐铉说:“有节操的君子不这样穿。 他昂首挺胸地走。

徐铉开封15年了,没穿过皮衣,幸好开封还不怎么冷。 这次徐铉被贬到州了。 这里是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天气比开封冷得多,徐铉宁可结冰也不穿毛皮衣服。 有一次,徐铉的学生郑文宝因公来到这里,去看望他,看到他冻僵的样子,很心疼老师,然后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穿,徐铉坚决不接受。

徐铉在州度过了寒冷的冬天,终于受到寒气的袭击,得了痢疾。 他辛苦了一年,知道自己不行。 淳化三年( 992年) 8月26日,徐铉来笔墨,在纸上逐一说明后面的事情,最后写六个字。 道者,是天地之母。 书溘逝,享年76岁(古人以虚岁计算)。 徐铉子,三个女儿有早死的,也有结婚的。 家里也没有其他人。 他之后由他的学生们为此处理。 郑文宝护棺于开封,胡仲容葬于南昌西山。

徐铉在文案和书法方面取得了成果

徐铉在开封的学术活动中受宋太宗之命,参加了一些修理、编辑、学校重要的典籍工作。

太平兴国三年( 978年),宋太宗命许铉与汤悦等人共修《江表事迹》(后名《江南录》),为南唐史着作。

太平兴国7年( 982年),徐铉和李等人收集了前代诗文千卷、作品近2万篇,编撰了《文苑英华》一书,历时4年完成了雍熙3年( 986年)。 《文苑英华》为后世保留了大量唐代以及以前散失的诗文,是宋代四大书籍之一。

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雍熙三年( 986年),宋太宗下令许铉和文中中正同校“说文解字”,同年完成。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着,中国古代比较完备的词典,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书为主体,共收8000多个字,做字形的字义解释。 这本书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和研究,徐铉和徐亮是南唐时期研究《说文解字》卓有成效的学者。 《说文解字》的许氏原文晦涩难懂,在流传中又被一个人随心所欲地改悔,多部传记已经失去了许氏本来的样子,前人的解释也不同,采用起来有很多不便。 因此,宋太宗命许铉等人校注了《说文解字》,确实有必要。

由于他出色的古文案学造诣,徐铉很快完成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这是中国古代首次以官方名义对《说文解字》进行校注。 新《说文解字》的校注本是对以前流传的一点错误进行了订正和注意的,是当时最好的版本。 它以官方的名义发布,为宋代以后的人们采用《说文解字》进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本校注本徐铉的输出最大,他为这本书写了序言,世界称之为大徐本。 徐亮在南唐所着的《说文系传》被称为小徐本,这是徐铉兄弟对中国古代文案学的杰出贡献。

徐铉不仅是优秀的古文案学者,也是优秀的书法家。 他的小篆书法是继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之后的另一个高峰,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前启后的作用。

李所书的《泰山刻石》、《琅刻石》、《峯山刻石》(又名《岗山碑》)等秦始皇的东巡刻石历来是小篆书的最高典范,但经过千年风雨的侵蚀,唐宋时期已经不存在,有些刻石的字破坏了大半。 徐铉根据古代“岗山碑”的拓本,以完美的“岗山碑”为范本,基本上留下了它的样子,徐铉把这个榜样传给了他的学生郑文宝。

郑文宝是淳化4年( 993年),即徐铉去世的第二年,将徐铉的“岗山碑”临摹在西安刻的碑,这是历代“岗山碑”数种翻刻中最好的物种,世人称为长安本。 长安书《岗山碑》为后世学习小篆提供了榜样,直到现代大多数人都是从临习《岗山碑》那里学习篆刻的。 这是徐铉对小篆书的贡献。

郑文宝在《岗山碑》上刻的跋文中,已故散骑常侍徐公铉酷王筷子(小篆刻)垂悬50年,时无其比,晚节获《岗山碑》,摸书(临摹),得师笔力,天人之际考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画中心浓墨重彩,折处也在里面,无侧,笔锋直侧不倒,锋常在画中,用此笔法 铉味是我晚年开始得到牌匾法,所有小篆喜瘦长,牌匾法不算老钢笔。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徐铉小篆书的中心文笔水平很高,后半部分讲述的是徐铉晚年小篆书的变化。

也就是说,歪斜、牌匾的法是歪斜的法。 从字面上看,可以看出,这种小篆字形是扁的,不求规矩,是比较自由、有效率的篆法。 徐铉小篆书的牌匾法应该是小篆书历史上的创新,也可以说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前奏。

徐铉在小篆书史上的评价极高,宋代书法家、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黄庭坚对徐铉的书法评价甚高,他说:“徐鼎臣笔力笔挺,像其复制品。 关于篆书,高贵,与阳冰竞争。 宋代书法理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将徐铉的书列为妙品,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南宋学者朱熹说:“骑省自言自语,晚得牌匾法,今见此卷,纵横逸散,没有毫米姿态的优美状态,它一定是一支古老的钢笔。 这个评论有助于理解徐铉额法的优越性。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徐铉的小篆书作品相当罕见,但他留给我们子孙的书法勇敢创新的思想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标题:“宋代杰出的文案学家、书法家徐铉”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