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31字,读完约10分钟

清代祥符县指开封。 民国二年( 1913年),河南祥符县改为河南开封县。 清代咸丰二年( 1852年),罗景恬任祥符县令。 但是,光绪年间修订的《祥符县志》对他的记载很少,除了在当年的县令栏里写上名字外,还以其名义只写了福建漳浦人、监生7个字。 证明了他的籍贯和出身。 为了研究晚清开封史,特别是太平天国研究河南前后开封地的上层动态和当时清军的军需供应,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罗景恬。 他主开封的时候正是太平天国进攻河南的前夕,所以他的任祥符县令不久,清军就知道了,整天为采购清朝政府的武器粮草而奔走。 收集军需的详细情况,反映在当时写给上司的报告书中。 这些信件不仅非常具体地证明了清军在开封和朱仙镇筹措军需详情,而且生动地反映了相关人物的活动和思想。 罗景恬写的这些信共计18封(有些信写完后另一封,共计20封),原件裱好后留存,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祥符县令罗景恬”

有文件要求军机处折中,在罗景恬调整祥符奉行。 是河南巡抚李在调整山东巡抚期间写的,咸丰二年( 1852年)五月二十一日写的。 由此可见,罗景恬从咸丰二年五月开始担任祥符县令。 另据清华大学图书馆编《清代代码高级化记录集成》,在罗景恬任祥符县令前,在河南杞县担任奉行5年。 他的任祥符县令时间约1年,又调任清军同知,派驻朱仙镇,担任极其艰难的军需供应事业。 也许是因为他工作能干有成绩,不久就晋升到开封府知府了。 到咸丰7年( 1857年) 5月,罗景恬再次出任河南彰德府知府,一直担任到同治4年( 1865年)。 据同治三年开封举人陶应逵朱卷介绍,罗景恬是他的知识分子,罗景恬担任河南乡考官。 福建漳浦人罗景恬不仅曾任祥符县令,此后清军派驻朱仙镇,晋升河南两个重要地区知府,担任过河南乡考官,所以他的官宦生活首先在河南度过。

“祥符县令罗景恬”

由于罗景恬长期担任豫为官,全家在开封生活多年。 据说他没有孩子,有十个女儿。 女儿们成年后,有些人在河南结婚了。 他的长女和开封人裴季勋结婚,另外两三个女儿和在河南当官的江浙一带的人结婚,比如他的幼女和在河南上班的浙江桐乡人金崇干结婚,金崇干和河南淄川抚民分府有同样的标题。 因此,他的孙子之一开封长大成人。 罗景恬的女婿开封进士裴季勋早逝,因是收税殉职,受到清朝政府的优待,被授予云骑尉世职。 女婿去世后,罗景恬把失去配偶的长女和两个年幼的孙子接到家里,教导他们要进行良好的文化教育,做一个正直的人。 所以,两个裴姓的孙子一直不会忘记祖父养育之恩。 裴季勋的长子裴维在光绪六年庚科会试朱卷上特别注明自己是在慈侍、庭训和外祖训下成长的,此外,在讲述母亲罗氏的家世时,她在盐运使面板的花翁候补道上,讲述了河南杞县、祥符县的县令、清军的同传、开封、彰德府的知府的讳景 裴季勋的次子裴维信继承了自己的儿子,继承了罗氏的香火。

“祥符县令罗景恬”

罗景恬最后的头衔是盐运使,即三品官,又有两个知府。 因为官比较清廉,后面除了住宅和开封郊外的小墓地,没有其他财产。 曾任开封府知府的罗景恬,其住宅位于徐府坑街的东头路北,是通向北书店街的4个庭院。 这个家之后,由孙子裴维信继承。 1920年左右,裴维信将九子裴改名为罗裴、嗣罗。 很快,裴得到了一对孩子,裴维信认为是罗氏的后代,取名为罗启秀、罗程华。 裴引晚年说,罗景恬除了有住宅和小墓地外,没有其他财产。 因此,他继承了罗氏,但没有继承任何遗产。 因为他没有独立住宅,所以罗景恬夫妇的灵位、画像被放在裴屋的东边。 罗景恬夫妇的画像是两人并排坐在一起,穿着清代官服的彩色画像,罗景恬的脸有点瘦。 可惜这件文物被文革破坏了。

“祥符县令罗景恬”

《福建通志》、《罗氏通谱》记载了罗景恬的上代,主要详细记载了其高祖罗士、父罗光的武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英兰坂存钞”中有罗景恬的手印。 《清代官员简历》中有罗景恬的父亲罗光、二哥罗景鄂的文件,证明了罗景恬作为父兄官员的简洁。 在近代文坛上,有一点罗景恬的外孙或外孙的后代。

罗景恬先辈的战功辉煌

后世文人辈出

罗景恬出生于福建漳浦的武将之家,先辈战功辉煌。 罗景恬祖籍广东锟平,清初,入籍福建漳浦。 漳浦是福建南部的沿海县,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 所以,漳浦与台湾的生活习惯很接近,与人交流很深。 清代收复台湾平定之际,漳浦罗氏因屡行奇功,成为世袭骑都尉的名门。 《清代官员简历》中有罗景恬父亲罗光的文件,该文件记载罗光先担任世袭骑都尉,后转任福建省闽安水师左营都司。 他在干隆四十四年世袭骑都尉后,到台上参战大有作为,直到嘉庆元年正月,才补上江南苏松镇的标奇营游击队。 嘉庆2年3月,为了战争的力量戴着花羽。 嘉庆13年7月,增补吴松营参将。 嘉庆二十年,任京口副将(从二货)嘉庆二十四年,晋升为正二货的浙江黄岩镇总兵。 由此可见,罗光能成为二品衔武将的来源是世袭骑都尉。 罗光为什么能继承骑都尉? 熟悉《福建通志》的罗光传。 这是因为他的曾祖父,即罗景恬的高祖罗士有军功,才得到了这个世界的职位。 罗士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在施琅征台湾,成功授予左都督,同时由清廷授予罗家的骑都尉世职,即漳浦罗先生各代均可继承骑都尉。 罗士的儿子,也就是罗景恬的曾祖父罗鸣淇,继承了这一世的职位,之后官位上升,最后晋升为温州游击队。 但是罗鸣淇的儿子罗若桐,也就是罗景恬的祖父,拒绝继承这个职务,于是,罗景恬的父亲罗光继承了这一世。

“祥符县令罗景恬”

《福建通志》中详细记载了罗光袭击骑都尉世职后的武功。 他在干隆四十四年世袭骑都尉世职后,于干隆五十二年( 1787年)穿台参战,因多次战斗中立下奇功,受重伤,多次因军功晋升。 该杂志详细记录了他受重伤的经过和在御前的伤势,当对方下雨时,他在铅中飞过,被带到胸中,被救起。 越二日开始苏,铅子已经埋骨,医生挖出来,不能出去。 很久以前,伤口开始变平。 所以,嘉庆二年( 1797年)罗光去都晋见时,嘉庆帝奏太上皇在干清宫,询问了台战争的情况,命令御前大臣检查伤口。 另外,据说罗光虽然是武将,但重视文化,荣政余闲,不废吟,在南山任日启百蹈诗社,与胡长龄、马有章、冯元锡等合唱,一时成为名流之盛。 武将罗光也有文学着作,他的字是朗亭,所以有诗集有名的《朗亭诗》。

“祥符县令罗景恬”

罗光有四子,长子不详,有次子罗景鄂、三子罗景含、幼子罗景恬。 任祥符县令罗景恬是武将,但由于其父重视文化的影响,选婿和教育后代特别重视文化素养。 裴季勋朱卷说,他在考人时,雇了杞县罗景恬的长女。 这证明了在裴季勋还没有功名和官职的时候,大概裴季勋来自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封裴氏家族,并且由于本人才华出众,罗景恬将长女许配给他。 罗景恬有眼光,不久,裴季勋通过咸丰辛亥恩科河南乡考试的第16位举人,次年,联捷成为进士。 罗景恬的另外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有学问的浙江海盐沈守谦和浙江桐乡金崇干。 沈守谦文采出众,官对徐州兵备说。 金崇干为运同面板河南渤川抚民分府。 因此,在上一代重视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下,罗景恬的孙子和孙子的后代文采颇多。 像他开封的四个孙子金绍熙(字述青)、金演绎熙(字巽蓝)、裴维(字韵珊)、裴维信(字实甫)一样,是当时文坛的名人。 清末民初开封时,衡门诗社是一个极为活跃的社区,金绍熙、金演绎熙、裴维信三人为其主要成员,他们三人多首诗被收入《衡门社诗选》和《衡门社诗表选》。 裴维则是京城咫村词社创始人之一,其《香草亭词草》现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望海潮》词由国家博物馆收藏,其《香草亭诗草》长期存放在裴先生的老房子里,现已由深圳大学文学院徐晋如先生努力,现已发行。 罗景恬的五婿沈守谦,着作传世,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他编纂的《沈氏家谱》(清刻本)、《宗谊录》(清刻本)。 沈守谦的孙女沈祖,即罗景恬重的孙女,是现代着名女性的语族。 2009年在浙江省海盐县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纪念沈祖先生诞辰100周年,她在文坛被称为现代李清照。 沈祖的丈夫程千帆,是现代语言学大师。 程千帆、沈祖的孙女、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的张春晓,即罗景恬的玄孙女,是当代词坛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祥符县令罗景恬”

值得深入研究的罗景恬手迹

《英兰坂存钞》中有罗景恬的手迹,是文化财产,也是更多的第一手史料。

指英兰坡、瑛。 瑛、字兰坡、咸丰初开封府知府、升道员。 咸丰3年( 1853年)瑛帮助河南布政司郑敦谨严在徐州、宿迁办理粮台。 粮台是清代官署的名称,是行军时沿途设置的管理军粮的机关。 罗景恬任祥符县令或清军同知时,负责军需用品供应粮台的采购。 所以,他经常以书信的形式向瑛报告。 咸丰从3年2月到7月,给瑛写了18封信,报告了工作,讨论了军事情况,是研究开封近代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史料。

《英兰坂存签》的信不是瑛写的信,而是他收到的信。 他收到别人的信,积累一定程度,成为一本的时候,做裱糊。 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瑛兰坂藏名人尺牍墨迹》142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有《英兰坂存钞》,共10封信。 罗景恬写的18封信的原件经过裱好后被收入《英格兰坂存签》。 《瑛兰坂藏名人尺牍墨迹》中,别人的信中谈到了霭人。 罗景恬的字也是青年人,这封信的文案也涉及到了罗景恬。

太平天国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守常除罗景恬给瑛的18封信外,还收录周尔墉、王宪二人给瑛的信共30封,命名为“瑛藏札幌”,这些信加标点和注释,写证书,研究太平天国北伐的学术 张守常教授说,罗景恬等三人写的这些信是太平天国进入河南之前写的,只有罗景恬的最后一封信是太平军撤出怀庆后向西走的,其复印件主要是咸丰三年上半年,太平军进攻南京和遣军北伐时,河南官的豪绅焦虑不安,不要堵车, 所以,无论是研究太平天国,还是开封近代史,都要深入研究罗景恬的手迹。

标题:“祥符县令罗景恬”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