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3字,读完约8分钟

史可法(公元1601年~公元1645年)和周亮工(公元1612年~公元1672年)都是开封人,他们的年龄相差11岁,是同一时代的人。 但是史可法在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成为进士,远离开封。 周亮工20岁之前和父亲一起在南方生活,到崇祯4年(公元1631年)搬到原籍开封。 崇祯13年(公元1640年)周亮工报考中进士,次年来到山东汉县任县令时,史可法成为水运总督,不久官拜谒南京兵部尚书。 两个人地位很大,又分别在南北当官,说起来这两个人的同乡没见过面,但他们俩的人生轨迹穿过扬州这个地方,在这里经历了不同的遭遇,留下了开封人深刻的印象。

史可法,字宪之,开封人。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 他青年时期有侠肝义胆,他的老师左光斗是明天的启朝大臣,被魏忠贤奸党迫害入狱,受尽折磨,同时严禁探视家人朋友。 史可法冒着生命危险,买下狱警,进监狱探视。 看到左光斗被折磨的惨状,史可法抱着恩师哭得失声痛哭。 左光斗为了遵守史可法,把他严令离境。

史可法中进士以后,很多时间带兵打仗,与当时遍布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军作战,积累了很多军事经验。 他身材矮小精悍,面庞墨黑,双目炯炯有神,威严非凡。 史可法非常廉洁,与部下同甘共苦,士不填腹,不能传服,不先御,因而得到部下的拥戴和死亡效力。 他打了很多胜仗,在明朝末年是个罕见的将才。 崇祯16年(公元1643年) 7月,史可法官拜谒南京兵部尚书,实际上掌握了大明朝南方半壁河山的军权。

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制,明朝宣布灭亡。 此时掌握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监国,设立弘光小朝廷。 史可法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有时被称为史阁部,后来也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在南京的史可法中,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不得志。

明清鼎革之际的扬州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 清兵入关后,打败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随即挥兵南下,各地望风而降,辽阔的北方已无明军,但长江以北仍有江北四镇。 即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四位明朝总兵统率的四支队伍。 这四个人掌握兵权,捍卫士兵的自重。 江北四镇兵力不少,但军纪不好,兵不如匪。 这四个人看到扬州是富裕的地方,驻扎在这里,高杰带兵先登。 高杰来到扬州外面,当地人为了自己的保身,关上城门不让他的兵马进城。 高杰在军队强攻,杀在市内,进城后纵兵烧杀抢掠,扬州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其他三镇也在各地进行攻城杀人、金品强抢。

对于这种混乱的局面,南明政权束手无策。 这一年9月,弘光帝派遣史可法到扬州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史可法认为,这些士兵干坏事,应该予以严惩,但大敌目前除了他们外,南明政权不仅真的没有士兵,而且要依靠他们抗击清兵,所以只能安抚他们。

史可法依赖自己军队的威严,首先安抚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三人的军队,让他们服从命令,严防军纪,不可胡搞。 最后,史可法来到扬州,去找罪大恶极的高杰。 高杰自古以来就害怕史可法的威名,史可法去扬州惩罚自己,之后埋下了到处暴露的尸体,破坏了罪证。 史可法到了扬州,高杰吓得汗流浃背,不敢出声。 史可法没有惩罚他,只是严辞让他知道大义,安抚了几句话,然后让他的马离开扬州,驻扎在瓜州。 高杰离开扬州后,史可法将兵部机关设在这里,暂时将扬州从官兵的戌害中解放出来。

史可法在扬州多次疏远弘光皇帝,讽刺抗议朝廷重视国家大事,消除奢侈乐趣,节约开支,训练军队,恢复大明的基础业。 但是,朝廷和马士英等权臣只知道贪图享乐,对史可法的告诫充耳不闻。 在清兵军南下之前,形势危急的时候,马士英等依然无视史可法的告急文件,置之不理。

到了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2年(公元1645年) 5月14日,清军大将多铎率领大军包围扬州。 史传檄各镇的总兵发出了救援,这些平日傲慢蛮横的将军现在逃走了,投降了,但已经消失了。 史可法必须用少数士兵防守扬州。

清朝非常重视史可法的才能,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向史可法提出投降的劝告,承诺了高官的厚禄。 史可法回复了多尔衮,义正语严厉拒绝了要求投降的要求。

5月24日,清军开始攻城,他们用红衣大炮炸毁城墙,战斗十分激烈。 扬州军民英勇抵抗,但终究不是寡敌,当晚城堡被清军攻破。 史可法想炫耀,被民众阻止,被俘。 刚铎再次劝降,史可法说:“城死,我已决定,即尸万段,甘之如饥。” 然后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因为扬州的尸体到处都是野的,热得腐烂了,尸体的骨头认不出来,史可法的遗体也失踪了。 之后,史可法的义子史德威在扬州城外的梅岭埋葬了衣冠。

经历了这场惨祸后,昔日繁华的扬州血流成河,尸体到处崩塌,到处都是荒废的篱笆,可见残骸的景象。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重镇,是历代王朝盐税收入的第一来源地。 扬州的破败必然影响清政权的经济收入。 清朝平定长江流域后,稳定局势、收购人心、增加收入,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此时,清政府向扬州派遣官员负责这项任务。 他是刚降清的明朝官员周亮工。 周亮工甫下到清,他们来到扬州,被授予两淮盐运使。

周亮工,文字亮,号樫园,开封人,明末清初知名学者,书画篆刻鉴赏家,收藏家。 周亮工少年和父亲一起在南方生活,20岁以后在原籍开封学习,受名师指导,学问悠久,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进士,次年被授予山东汉县县令。

在汉县颁布县令的两年里,周亮工颇有成就,受到汉县人民的赞扬。 其间,崇祯15年冬,清军轻骑大举入侵,抢劫河北、山东一带的攻城略地、财物,山东一点的城堡相继沦陷。 11月,清兵进攻韩县,周亮工开始与全城人民对敌编辑,发誓保卫城市。 周亮工及其家人在城头声援,慷慨作诗,鼓舞士气,终于保全了城堡,保护了民众免受清兵的灾祸和杀戮。 因此,汉县人为周亮工建造了生祠进行祭祀。

崇祯16年(公元1643年)初,周亮工因在汉县成绩突出,举天下廉卓行并入京师,准备升官重用。 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春,周亮工被授予浙江道监察御史。 谁知道刚被任命,还没就业,天下形势变化很大,这一年的3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周亮工不得不回南京。 这时南京已经建立了南明弘光的小朝廷,马士英等人掌握了朝政。 周亮工看到不能工作,就服侍父母隐居了。

清顺治2年(公元1645年),清朝军队下江南,5月攻破南京,弘光小朝廷灭亡,清朝大量邀请明朝官员为自己服务。 这时候的周亮工出山落清,这一年7月被任命为两淮盐运使,之后改为盐法道,在扬州主持盐政。 第二年晋升淮扬海防兵备道,管理扬州的军、政、盐政事务。

扬州刚刚经历了巨大的灾害,白骨嶙峋,产业衰退,商人四散逃亡,难民流离失所,到处是墙壁倒塌、破败的景象。 周亮工到达后,马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接受白骨,安置义冢,安置难民,出钱,赔偿百某家失散的孩子,扶助孤立的人民,还实行新的盐政,削减旧的工资,归还盐户产业等惠民政策,使生产商业活动迅速恢复, 稳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周亮工在扬州实施禁止告密等政策,进一步稳定了局面。 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扬州局势逐渐稳定,经济开始复苏,税收增加,为清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

周亮工在扬州期间,广泛交往名师、诗人、书画家、印人,经常从事诗文书画篆刻等创作交流活动,成为当时扬州文化圈的重要人物。 周亮工为恢复扬州文化事业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清政府起用周亮工,目的是加强他们的政权,稳定扬州局势,增加政府收入。 但客观地说,周亮工为扬州人民走出了苦难,也为过上稳定的生活做了好事。 扬州人怀着对周亮工的感谢之情,在寺院里给他举行祭祀。

周亮工在扬州全心全意为清政府出力,稳定扬州局面,增加收入,取得明显业绩,因此得到清政府的好评。 顺治4年(公元1647年) 4月,周亮工晋升福建按察使。 周亮工在扬州工作近两年,为扬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得到了人们的支持。 他离开扬州的那天,扬州的人们倾城而躲,哭声震天。

史可法道德高尚,意志坚强,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他以血肉之躯抗击强敌,舍命仗义,献出宝贵的生命,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永远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周亮工是一位称职的官员,他在执政鼎革、大局已定、力不从心的时候,为清政府效力、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减少扬州人民的苦难、稳定人民的生活,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值得赞扬。

标题:“史可法和周亮工”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