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5字,读完约2分钟

古代,通常在府、州、县的治所里建有文庙。 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官学和孔子的地方。 汉武帝退位百家,独尊儒教后,儒学成为显学,是社会主流思想。

开封从元至建国初期,是河南的首邑,城市中至今仍保存着两座文庙的建筑遗存,一座是清顺治9年( 1652年)建造的开封府文庙,位于文庙街。 一座是明洪武5年( 1372年)建造的祥符县文庙,位于宏学街。

文庙街,显然是为文庙命名的。 乍一看,宏学街与文庙无缘,但实际并非如此,其街口宏学街概要记载如下:清代,这条街上有黉学庙(即祥符县文庙),街为庙名。 1935年改名为黉学胡同,1980年11月更名为今。

黉学是学校的意思,是文庙还是官营学校? 府级的官学称为府学,县级的称为县学。 儿童学生通过儿童考试进入官读书,被称为庠生、生员,也就是俗称的高材生。 进入面包池,翻墙过桥,现在开封府文庙留下的建筑棱星门前的路面是以前面包池的位置。

开封,与科举相关的街道上有青云大街。 因为这条街与清代相邻,建于明周王府之上的贡院,考生从这条街走过去,取青云之意。 河南大学正门前的明伦街取学则三代共之,皆有明人伦之意。 后来,水患、巩院迁往铁塔以南,今河南大学老校区是巩院旧址。 儿童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等级最低的,贡院是乡考时用的,也就是举人之处。 清朝最后的会试在这里举行,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终点。 作为儒学的象征性文庙,由于科举的废除、西学的流入而逐渐失去地位。

祥符县文庙现在只有大成殿了。 文庙内的两扇门,雕刻精美,体积大,展现了文庙昔日的地位。 两个沉重的,一个载着快裂成两半的石碑头,另一个载着不知什么用途的建筑构件。 新建的碑廊上有一块新石碑,上面刻着从清宣统元年的《祥符县志》中记录的“黉学宫图”,展示了祥符县文庙当时的轮廓。 有趣的是,墙上镶着草书的残碑,字体流畅自然,是很好的经年旧物。

开府文庙内留有清康熙皇帝御题6块石碑,均为卧碑,开封禹王台的功存河洛、游梁祠的昌明仁义、登封市中岳庙峻极殿的崇高峻极、桐柏县淮渎庙的灵渎安澜、济源市济渎庙渊德殿济灵源和五言诗碑,6块碑上有康熙爷爷 谢天谢地,给原址的碑文已经不知终点,但留在这里,无价,现在嵌在棂星门西侧的碑文里。

自汉武帝以来独尊两千多年的儒学脱离了民国的光环,各地的文庙也失去了神圣的地位。 幸运的是,现在包括儒学在内的我国,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再次受到重视。

标题:“两座文庙”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