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5字,读完约7分钟

河南大学图书馆的翟桂荣老师告诉我,胡石青也是开封的名人。 后来在采录关百益的稿件时,得知胡石青也住在柴火街,从关百益的故居住在南路西的房子里。 据说过去门楼、青砖灰瓦、门楠上端隐约可见上面刻着的含园二字,但那年的庭院很深,茂林修竹、水亭台、曲径走廊,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已经不见了。 幸运的是,包括园在内的两个字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联想。 据说抗战爆发后,胡石青搬到南刘府胡同居住。 胡石青是清末民初开封知名人士,民国年间担任东北大学、天津法商学院等校教授,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焦作中原煤矿企业总经理,河南通志总编,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着有《三十八国游记》、《人类主义初草》等,是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少年在自我激励

1880年9月28日,胡石青出生于通许县耳冈村。 第一次读书,女人在玩。 11岁的时候,一年只看了《诗经》的《小雅》的部分。 后来开悟了,一年读了《大雅》、《书经》、《易经》,13岁的时候读了《礼记》、《古唐诗合解》七言绝句。 15岁的时候,在家请赵阳生做家教,学八股文,结果一团糟。 后来可以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书,自己完成叙事诗了。 他像郭靖一样愚昧,但勤奋好学,到了17岁那年,《西厢记》差不多能背诵全文了。 1898年,清廷实施戊戌变法,颁布新政,废除八股,改制经义史论时务政策。 胡石青家里缺少可读的书,于是把车上的小麦拉到省城开封出售后,买了新书,开始接触时事书籍和算术。

1899年,胡石青参加了府考,成为初试第一、复试第二、最后考试第二。 院试三场都是第一名。 21岁时在开封参加审查考试,住在大梁书院,其文被审查官欣赏。 1902年河南在开封设立大学堂,胡石青合格。 那年秋天,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京师大学堂。 1906年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回到开封,成为河南第一所现代化学校河南高等学堂的学监,以后兼任河南省协商会议局书记长。 在清末民初的中原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09年省教务公所专科副课长兼教育官、教练所教师。 1912年底,他被河南省临时参议会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1915年他和王择沙在开封创办福中矿业学校,该校后转入焦作。

淡泊名利启发人民的智慧

1909年河南发生矿难时,胡石青作为矿务会副会长兼人民高级代表,参与了与英国人的谈判,顺理成章地努力,最后产生了比较积极的结果。

1913年,中州、豫泰、明德3家企业为了与福企业抗衡,通过胡石青等联合扩张成为中原企业。 1914年,胡石青担任该企业总经理,王择沙为赞助。 河南矿事谈判于1913年12月召开了决定性会议。 这次会议被称为中英四方会议,届时河南都督张镇芳以河南省谈判人员许源、行政公署祝鸿元为河南官方代表,胡石青、王择沙以河南绅民代表的身份前往北京。 外交部派出严鹤龄代表、签证张肇芬和英国大使馆韩务代表及福企业总董在外交部进行谈判。 会议从12月19日开始断断续续召开到次年3月,谈判中的胡石青据理力争,经过40多次争论,最后签订了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原企业福企业经营煤矿业合同》(草案),为民建煤矿窑争夺一定的权益。 1915年6月,中原企业和福企业组合为福中总企业,实行分采合销制,胡石青出任中方总经理。 从此中原企业增强了竞争力,很快发展成为河南最大的实业。 (《通许县志》)

“胡石青:心怀教育救国愿”

胡石青博学多才,但对名利很淡泊。 段祺瑞对他评价很高,被誉为河南人才第一,想任命他为河南省省长,但他坚决不辞职。 1917年1月30日,胡石青创办《新中州报》,报社地址在行宫前街14日。 该报设有督军署抄、首长指示、商情等10多个栏目。 每天发行两张报纸。 报纸的宗旨是支持国宪,启迪钥匙民智,不设党派,促进文明,但实际目的是维护中原企业的利益。

1919年,赵倩就任河南督军时,逮捕胡石青并监禁16月。 胡石青虽然被关进监狱,但被处理得很淡泊,愤愤不平地看书,读书心得写在了《开封中日记》17本上。

不久,胡石青将自费出国旅行,考察别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拯救贫困落后的祖国。 他自己的话是为了致力于中国的改造,他远涉大海,历尽艰辛,多次足迹世界,33个月来,详细考察了许多国家的风俗人情,访问了古迹的遗闻,采集了历史传说,特别是欧、美、苏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事 旅行中,他不顾疲劳,一边考察一边工作。 回国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出版《三十八国游记》,洋洋洒洒百余万言,照片千余帧,堪称宏篇巨着。

梁启超担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时,胡石青担任全国烟酒专卖局总务,1926年担任教育部次长。

关心河南省灾民的痛苦

1931年以后,胡石青深深感受到外患电视剧,投身于抗战救国的斗争。 他大声疾呼:有志之士,除私见外,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在1939年担任全国精神总动员委员会委员时,他总是要为各党派的抗战而奔走,亲自制定抗战计划。

胡石青还在关心人民的痛苦。 1938年6月,由于国民党军队撬开花园口,黄河泛滥成灾,造成空前浩劫。 豫、皖、苏广大地区成泽国,河南受灾尤为严重。 黄泛区房屋倒塌,人畜死伤的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在7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上,胡石青和王幼侨与参政会其他参政员取得了联系,共同提出了救济河南灾民的建议。 河南人士电向国民党中央特别要求救济的电稿,多由胡石青亲手制作。 1939年2月,胡石青和张謇等人组织河南旅渝同乡会,担任胡任常务理事。 特别是给中枢打电话呼吁救济黄河水灾,制定了4个方法,大部分被采用了。 那年夏天,河南阴雨连绵,局部地区旱情严重,沁河决口,黄河泛滥,造成空前灾难。 当时,胡石青担任华北水灾应急救援委员会副委员长,主持救援工作。 除了救援措施之外,他还在参政会第四届大会上提出了“巨额出钱彻底救济事件”。 其中河南是抗战之兵,全国最多,受灾灾害是全国最悲惨的语言。 10月,他在给中央救济委员会的信中,谈到了河南灾害的原因和周边各省灾情的相互影响。 那年冬天,中央救灾事务委员会划拨华北水灾救急300万元,河南共划拨89万元。 胡石青忧心忡忡,多次写书,除要求政府拨款救济灾民外,还提出建设泛堤、移民开垦、生产自救。 由于他的大声疾呼,河南的灾民不仅得到了妥善的救济,而且当局还修建了一点堤坝,将部分灾民迁移到邓县等地,以自救开荒不足,缓解河南的灾情。

“胡石青:心怀教育救国愿”

1941年2月3日,胡石青在重庆北见町病逝,吊唁者络绎不绝。 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此召开了盛大的追悼大会,甚至国民党行政院也不得不决议予以表彰。 其文曰:胡参政员石青,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相对于抗战大计,努力也是宏观的,据德硕学、士林所言。 由于积劳去世了,预定提交给国府,明令表彰,彰忠荫案,决议通过。 此文后被国民党《中央日报》转载,引起强烈反响。 中共中央也派代表参加悼念大会,送花环,发唁电。

标题:“胡石青:心怀教育救国愿”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