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30字,读完约8分钟

北宋疫情概况

瘟疫,老百姓也有病。 “说文解字”对疫情的评论,准确把握了其特点:由于感染,人人都有可能生病。 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如其《疫论》所述,疫情来袭,延门合户如德役,人人平均,疫情一旦发生,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统治的需要,政府应重视对患者的急诊疫情。

北宋时期的瘟疫到底怎么样? 史料中记载的瘟疫始于太祖干德元年( 963年),终于始于钦宗靖康二年( 1127年)。 现代学者韩毅利用宋代正史、实录、会会、地方志等多部历史文献,重新统计了宋代发生的疫情,认为两宋时期发生的疫情为204次,其中北宋104次,平均1.6年发生1次。 疫病种类有瘴疫、伤寒、疫病、痢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天花、疟疾等多种疫病,所用名称为疫病、疫病、疥疮等,通常统称为疫病、疫病、疫病。 从发生频率来看,太祖建隆元年( 960年)至神宗元丰2年( 1079年)的119年间疫情发生频率原则上呈增加趋势,其中仁宗嘉5年( 1060年)至神宗元丰2年( 1079年)的19年间疫情频率最高。 从元丰3年( 1080年)到徽宗宣和元年( 1119年)的39年间,疫情频率原则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从徽宗宣和2年( 1120年)到钦宗靖康2年( 1127年)的7年间,疫情再次恢复。 从季节来看,北宋疫情在整个四季都有发生,但在季节上有明显差异,春、夏两季为多发季节,秋后为冬季最少。

“北宋政府对疫情的防控”

北宋东京与南宋都临安一样,都是疫情最为集中的地区。 北宋发生的104次疫情中,东京发生19次,占北宋整体疫情发生次数的18.26%。 其中大流行发生在唐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真宗咸平六年( 1003年)、仁宗至和元年( 1054年)、嘉五年( 1060年)、哲宗绍圣元年( 1094年)、钦宗靖康二年( 1127年)。 在京师以外的其他地方,大瘟疫主要发生在:仁宗明道两年( 1033年),南方发生大旱,颗粒无收,饥荒暴发,流民死于饥饿,死于瘟疫,死亡比例为十分之二三。 神熙宁8年( 1075年),两浙地区疫情暴发,人不论贫富均患病,死亡比例十有五六。 哲宗元7年( 1092年),浙江饥荒疫情复发,苏州、湖州、秀州三地人口过半死亡等。

“北宋政府对疫情的防控”

重大疫情肆虐,范围广,死亡率高,破坏力强,大大超过了家庭和社会的接受能力。 因此,北宋政府对全国各地的疫情采取了一定的防控措施。 由于东京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流动性大,政府更加重视疫情的防控。 当然,靖康二年( 1127年)金人包围汶川,首都居民因疫情死亡过半数的疫情除外。

良医出诊恩赐药授方广设药店

北宋政府设有负责宫廷医疗、培养医学人才的机构太医局(前身为太医局),为为皇帝服务的翰林医官院(后改称翰林医官局)培养医疗人才,可以说是太医的摇篮。 但是,一旦京都爆发疫情,皇帝往往命令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进行救治。 唐太宗时,东京城设有驻泊医官,北宋中后期以来,医官制度进一步得到宣传,从都城到州县都建立了这种制度。 发生疫情时,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法令或者惯例,派医生进行转诊治疗,控制疫情。

唐太宗淳化3年( 992年) 5月,东京城发生疫情,百姓死亡非常多,朝廷为了抗击疫情发布了3项敕令,通过派遣医生、给钱、用药、让太医局负责治疗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其中派医方面,太宗敕令太医局选择派遣10名良医,分城害病,听都人说患者,给予汤药,救病而来者,即看病。 哲宗元8年( 1093年),在北京军民,偶尔开医药,禁止政府体访,在太医局派医生,对班直军营坊巷进行甄别诊疗。

赐药方面,真宗咸平6年( 1003年) 5月,京都疫情复发,朝廷派遣内大臣恩赐药农。 景德三年( 1006年),凉州西藏部分部落发生疫情,朝廷提供的疫情治疗药物达76种。 大中祥符2年( 1009年),辽国南部暴发流行性腮腺炎,民众为躲避疫情向南逃窜,进入北宋境内。 为此,真宗下了敕令:医院开了药,给河北省一个避疫的边民。 大中祥符3年( 1010年) 4月,陕西发生疫情,朝廷派遣使者送药。 仁庆历4年( 1044年)、庆历6年( 1046年),湖南中士中瘴热流行,患病人数甚多,朝廷派太医看病,或让太医决定处方和药品,送人。

疫情发生时,为了显示皇恩浩然,皇帝也会表演。 仁宗至和元年( 1054年)冬,开封城疫情肆虐,老百姓生病。 仁宗下令太医进方,其中有珍贵解毒药材通天犀,内侍李舜卿要求皇帝留下衣服,仁宗知道后立即粉碎和药,救济民众。

在没有西医的时代,疫病的防治依靠典籍和检验。 咸平5年( 1002年),真宗颁布诏书说:“医生治病要根据方论。” 如果动辄用邪恶的方法伤害了肌肤,那就是杀伤论。 可见北宋防疫比较重视科学。 因此,北宋时期,着名的中医典籍《太平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济众方》、《四时摄生论》等书中记载的验方是政府免费向民众推荐的,其中有许多是授权方。 嘉二年( 1057年),仁宗敕令设立医药书籍校订与刻印专业机构校勘医书局,设校医书官4人,朝散大夫林亿等组织名医收集、整理、考证、校对唐代以前重要医籍,随后陆续刊行,并在全国发布。 校医书有《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脉经》、《外台秘要》等。

“北宋政府对疫情的防控”

为了方便人们买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都广泛设有药店,平时平价卖药,疫情时低价销售或无偿用药。 神熙宁9年( 1076年),王安石下令在东京设立熟药所(后改称医药惠民局,隶属于太医局),经营中成药专卖。 药厂根据民间处方加工后作为丸、散、膏、丹等中药出售,价格也比民间药店便宜,但之后逐渐在全国普及。 徽宗崇宁二年( 1103年),政府在京都设立了修合药店,后来在医药和药房、局设立了草药处,鉴别药材的收购和质量后关闭。 和剂局还编纂了《太平惠民与药典》,收入各种成药处方,以官方药品标准作为药物生产的依据。 熟药店、医药和药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开办和经营的药店和药厂。 在遭遇自然灾害和疫情的情况下,两机构通过实施施药制度,对防治疾病、控制疫情发挥了重要意义。 今天宋都御街的惠民和剂药店是沿袭这两个机构的名称设立的。

“北宋政府对疫情的防控”

官民出钱隔离以整顿环境

疫情发生后,北宋政府财政专项拨款购买防疫药物。 真宗时期,中央财政支付各州五十贯,仁宗时期增加到二百贯,之后成为制度。 除此之外,北宋政府提倡募捐,鼓励商人提供资金支持,劝有钱人使用医学舍药,以求早日消除疫情。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隔离措施很重要。 汉代设有病迁坊,唐代佛门设有病人坊,隔离麻风患者。 北宋时,政府设立了东京福田院、越州病坊、杭州安乐坊等多家官营收养机构,救助生活贫困的鲫鱼和孤独者,隔离患者。 徽宗时期,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安济坊,隔离患者,处理贫民看病难,效果显著,还设有居养院,处理鳏孤独者的生活。

为了防止尸体传播,北宋政府鼓励度牒(官方发放给予房屋僧尼的证书),招募僧侣掩埋无主尸体。 真宗特别下诏,仁宗下诏开封,在东京郊外购买地皮,建造公共墓地以掩埋没有主人的尸体。 神即位后,全国每年春季容易发生疫情的季节,各地普遍检查有无暴露在野外的无主尸体,发现后由政府出钱埋葬。 此外,自从徽宗开始以来,各地普遍推行漏泽园制度,将因贫困而无法埋葬的无主尸埋掉,作为考核管理好坏的重要文案之一,执行力不高者受到严惩。 这些措施减少了感染的机会,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在防疫过程中,保护公共环境卫生非常重要。 事实上,从史载北宋疫情的解体来看,疫情的发生除了自然灾害、饥饿、战争等因素外,人口密集、公共环境卫生遭到破坏也是重要原因。 北宋政府也观察到了这一点。 这是因为它制止和惩罚了侵占河道、乱建、倾倒垃圾、污染水源等行为。 东京城为了防止关巷居民倾倒垃圾、粪便堵塞河流、污染环境,朝廷派负责人到开封府巡逻,发现违禁者,可以按照《宋刑法》的规定处罚。

另外,还需要向百姓推广提供卫生防疫知识。 北宋政府在人民中推广派遣专家或医生博士(太医局教师),要求人民按时服用防疫药物。 为了防止疫情在军队中发生和扩散,宋太祖时还规定,所有被派往边疆的将官都要带去就医官员,负责部队防疫和治疗。

标题:“北宋政府对疫情的防控”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