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5字,读完约3分钟

汜水会馆旧址刘海永摄

时间:年2月12日

地点:茅路地

参加者:刘海永(《开封日报》、《开封梁晚报》特约投稿人,近年来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和文化发掘)。

污水会馆在南京巷东侧的巷子里。 2月12日,记者跟随刘海永老师过街来到南京巷。 去了胡同北口进入茅胡。 然后,我看到了朴素的门。 没有大门楼,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普通的砖墙。 透过简陋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屋檐、斑驳的墙壁。

记者跟着刘海永老师在狭窄的通道里向里走,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回到了历史深处。 刘海永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汜水是今天的荥阳,当时还是个小镇,汜水商人在省城为外出的乡人造了房子。 精神和物质都和这个会馆相连。 当时的汜水商人,没有晋商的财大气粗,但在收集乡情、收集乡音、帮助乡党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 开封水商早在清末民初就在省城开封崭露头角,仅在开封市内从事商业经营的就有2000多人。

清末,陇海铁路开通后,西到洛陕,东至郑汴,交通十分便利,商人络绎不绝。 省城开封是他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开封也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其他省会会馆林立,开封只有一个怀会馆,没有开封水会馆。 商人和学子多,无处容身,缺乏组织,造成诸多不便。 于是,汜水商人马云衢、曹润泉等发起募捐,计划建设会馆。 经过准备,在南京巷东侧的茅路地购买场地3亩以上,择吉建设会馆。 刘海永说,根据《汜水会馆纪念碑》,从起光绪三十一年正月至中华民国八年二月,工程竣工,计入资金万余代码。 汜水会馆经过十多年的营建,建成了完备的清代四合院建筑,门大、影壁砖美,正院瓦房12间,后院瓦房50间,有东西厢房,坚硬的山灰瓦顶,出了抱厦。 现存的两座房子都是正面3间、进深2间的坚硬的山灰瓦顶。

“汜水会馆”

刘海永说,建设以来,汜水会馆成了汜水工商士农的大本营和驻汴事务所,来省城办公的公务员和开封读书的学子经常住在会馆。 每逢佳节,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 什么样的异乡漂泊的涨水者在茅路地有温暖的家? 由于污水人深感异乡生活的艰辛,因此他们把兴办公共福利事业、扶贫作为自己的义务。 在大梁门外挂5亩墓地,埋葬男女,共编150多号。 开封水会馆促进了开封水商人的商业迅速发展,民国时期,开封南北书店街的书信业几乎都是由开封水人经营的,书店街曾一度被称为小开封水。

着名作家李瓼开封时一直住在开封水会馆,李贽是开封水人。 前年,我从学者宋致新那里发来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旧照片。 这是河南省文联的青年作家南丁和李蕤的三个孩子在开封水会馆拍的照片。 背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开封水会馆的月亮门。 据刘海永介绍,当时汜水会馆的一部分是河南文联的宿舍,其院子里住着文学界重量级人物苏金伞、徐玉诺、塞风、周原、青勃等人。 开封水会馆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文学的兴盛,哪位文学前辈在会馆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写下了美丽的篇章。 这里桃花璀璨,后来改为黄委会家属院,加盖的房子犬牙交错,昔日四合院华美灿烂的桃花不见了。

现在,污水会馆正在衰退,房檐木雕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似乎通过斑驳的墙壁浮现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标题:“汜水会馆”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