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41字,读完约10分钟

在我国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关键时期,以东晋(及宋、齐、梁、陈)文人信牌为第一形式的南帖和北魏碑文为第一形式的北碑形成了帖学和碑文学两大艺术流派,并持续影响着现代书法艺术。 南帖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时的书圣王羲之,而北碑的代表人物是北魏时开封籍的书法家郑道昭。

郑道昭是北魏时开封县人

郑道昭( 455年~516年)是北魏大臣郑羲的长子,他本人也是北魏大臣,自称为着名书法家中岳氏。

关于郑羲和郑道昭的出生地,《魏书郑羲传》中说:“郑羲、荥阳开封人”。 根据郑道昭笔下的《郑文公碑》,郑羲也是司州莜阳开封人。 《郑文公碑》碑额云:荥阳郑文公的碑。 现在郑道昭的出生地是哪里? 开封和荥阳二说。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古人表示出生地的习性做法。

古代士族讲究郡望,是位于一个郡的望族大姓。 古人表现身体出身先说郡名,再说县名,荥阳开封人,即荥阳郡开封县人。 秦汉至南北朝,中国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全国分为几个州,各州辖几个县,各县辖几个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政权更迭变动较早的时期,行政区划也经常发生变动,郡一级政权的设立、废除、调整频繁。 荥阳的郡治时间不长,所辖郡也经常变动。

《晋书地理志》和《魏书地形志》记载,荥阳郡始于晋秦始皇二年( 266年),属司州,下属8个县,其中有开封县。 从那时到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时期的200多年间,开封县均属荥阳郡管辖。 到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 525年~527年),将开封县从荥阳郡分离出来,划归陈留郡管辖。 公元534年,北魏王朝分裂,东魏孝静帝使州郡发生巨大变动,开封县被置于新设的梁州开封郡管辖之下。 其中梁州治所为大梁城,故址今开封市城区,开封郡治所为开封县城,故址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

综上可知,郑羲、郑道昭父子生活的时期,即公元516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开封县是荥阳郡下属的县,他们的籍贯写为荥阳开封人,这是当时行政区划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 郑道昭的出生地是开封县,这是毋庸置疑的。

郑道昭的官吏生涯

郑道昭之父郑羲为北魏大臣,曾任太常卿、西兖州刺史、秘书监等职,曾被荥阳侯封为。 郑道昭学习少,是总览群言,23岁时在北魏朝中成为秘书郎。 郑道昭的妹妹是魏孝文帝的王妃,他的妻子是皇帝亲信大臣李冲的女儿,所以他得到了皇帝的宠信。

魏孝文帝是一位很能干的皇帝。 北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建立的王朝,他们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治理国家和鲜卑骑兵的英勇善战逐渐强大,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魏孝文帝统治时期,扩大疆域,经济迅速发展,北魏政权强大。 他崇尚先进的汉族文化,推进鲜劣族汉化活动,将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创造了历史上辉煌的北魏文化。

魏孝文帝太和15年( 491年),郑道昭晋升为成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开始参与朝中重要政务。 太和16年( 492年),郑道昭的父亲郑羲在平城去世。 郑道昭及其哥哥郑懿护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埋葬,丧了三年。 他们兄弟服丧期间,魏孝文帝下达迁都令,太和18年( 494年),东移南迁,定都洛阳。 第二年,魏孝文帝又将鲜卑人的姓改为汉姓,将自己的拓跋姓改为原姓,并剔除胡人风俗废胡语,大力推进汉族文化,开创了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 这一年,郑道昭兄弟丧完还到了清晨,他们去了新首都洛阳,作为皇帝的近侍大臣陪同魏孝文帝巡视各地。

太和二十二年( 498年)春,魏孝文帝率领军队南征南齐,一步步获胜,从三月到悬部(今河南省汝南县),在此宴请大臣。 君臣酗酒作歌,魏孝文帝首歌曰:白日光天兮皆曜,江左一角不独拍照。 郑道昭兄弟和大臣们纷纷唱歌。 郑道昭的歌是皇风一鼓兮九地匀、戴日依天清六和。 君臣和歌,踌躇满志,表达了他们统一全国的野心。 魏孝文帝很高兴,敕让出征的文武官员加官进爵。 郑道昭晋升中书侍郎,转行散骑常侍。

太和23年( 499年)春,魏孝文帝再次带军南征,战争顺利,但魏孝文帝患病,在军中去世,享年33岁。 魏孝文帝元宏早逝,对北魏政权造成了重大损失。 从此北魏王朝走下坡路了。

宣武帝正始元年( 504年),49岁的郑道昭被任命为国子祭酒的,是现在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第二年,郑道昭三次向魏宣武帝献表,希望重视国子学,崇尚文治,重刊石经,加强对国子学生的教育,使广播教育有章可循,儒教不落。 魏宣武帝表面上敷衍了几句称赞,但实际上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正四年( 507年),郑道昭晋升为秘书监。 永平3年( 510年),郑道昭就任光州刺史、平东将军,携家族就任光州治所矿业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之后青州刺史、治所今在山东省青州市。

郑道昭在山东期间,政府的声音还不错。 《魏书》说他在二州,政务广,不委以威刑,深受官员喜爱。 到了魏孝明帝熙平元年( 516年),郑道昭在山东任满返回洛阳,成为秘书监、加平南将军。 不久,郑道昭在洛阳病逝,享年62岁,被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为文恭。

《郑文公碑》碑前后

郑道昭在山东当官6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但在山东制作的一点点摩崖石刻被保留在山中的石墙上,同时增添了书法艺术的光辉。 《魏书》中说郑道昭为诗经常赋,都是几十篇,但人们不记得他写的诗,不认为他是优秀的诗人。 史书上没有说郑道昭擅长书法,但他在《郑文公碑》魏碑书法方面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优秀的书法家扼杀了中国书法史。

郑道昭书刻在光州、青州的许多摩崖石刻上,统称云峰刻石。 刻有摩崖的地方有莱州市的云峰山、大基山、平度市的天柱山、青州市的玲珑山等,摩崖石刻有40多处,是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 云峰刻石中比较有名的有天柱山的《郑文公上碑》、云峰山的《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和《观海童诗》等,其中“郑文公碑”(包括上碑和下碑)影响最大。

《郑文公碑》又称“郑羲碑”,刻于魏宣武帝永平4年( 511年),是郑道昭为父亲郑羲刻的碑,“魏故中书令、秘书监、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的碑” 先在平度县的天柱山刻碑,然后看到县云峰山石质量很好,就在这里刻碑,其复制品和上碑差不多。 《郑文公碑》虽被称为碑,但与通常的碑的形式不同,其实是悬崖石刻,在悬崖上寻找平坦的石头面,或削石头面,在上面的书丹上刻复制品。 刻在悬崖上的石刻书写和雕刻比石碑还难,常年刮风下雨,不易留下。

郑开原籍葬在开封、荥阳,为什么《郑文公碑》刻在山东悬崖上? 这里面有什么奇怪的事本来这是郑道昭的耻辱。

郑羲是个有文采有本事的人,但人品不怎么样。 在《魏书》中,他说他接受了很多,政治受贿,但那是为官员受贿,还说他很吝啬,倒卖受贿品。 郑羲去世的时候,法院要给他定谥号,总结他一生的功绩。 衡平给他写了相当好的宣字,报告给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不愧是明君,有些孩子也不露他妻子的脸,说郑羲很有才华,但官员不清廉,所以驳回宣字,亲自给郑羲定文灵谥号,根据谥号法,灵字是相当差的降级号。 这虽说是郑羲自作自受,但对他的子孙来说,这个谥号无异于莫大的耻辱。

郑道昭的心想为父亲除掉这个坏谥号,但不敢在父亲墓前的碑上改变皇帝定都的谥号。 他父亲去世19年后,他去光州刺史的第二年,迫不及待地在山中的石崖上为父亲刻了两块摩崖碑。 碑上不仅公然将皇帝规定的谥号文灵变为文字,还写有许多溢美不实的文字。 那时魏孝文帝已经去世多年,二来在远离洛阳的山东山中刻有碑文,故此事未被朝廷追究。

我们今天很重视“郑文公碑”。 那不是因为它被复制了,只是因为它的书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魏碑书法艺术的典范。

《郑文公碑》被刻后,人们观察过它,下碑的边缘刻有宋代政和3年( 1113年)有人看到这座碑的记录。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也有关于《郑文公碑》研究的记载。 但是,由于对魏碑书法缺乏认知,《郑文公碑》的书法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没有人提到。

清朝末年,金石学兴盛,学者桂馥、黄易等人在山东深山找碑,重新发现《郑文公碑》等云峰山刻石,拓本流传至今。 学者阮元的《北碑南帖论》极大地尊崇了魏碑的书法艺术,后来包世臣等继续高举碑学旗帜,碑抑帖形成风气,《郑文公碑》的书法艺术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和尊敬。

包世臣评价北碑体众多,“郑文公碑”字独真,篆势、分韵、草情完成。 又说有云鹤海鸥的身影,指出《郑文公碑》在许多魏碑中的突出地位。 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对《郑文公碑》和郑道昭的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神韵不如郑道昭,又说云峰山刻石体高散,密不可分,神仙啸树,海客卡西。 如果能弄个大字,它的样子就押韵了,吃防风粥的时候,口香也是三天。

随着书法碑文学的盛行,对《郑文公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晚清学者叶昌炽对《郑文公碑》的崇敬极高。 他在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和论经诗的每一刻上都刻上承分篆书,化北方乔野说,就像筚路蓝缕进入文明一样,不仅是北方书法家第一,而且是真正拥有书以来的一个人。 近代书法理论家祝嘉评价郑道昭说:其成果决不在王羲之之下,而是作为北方书圣必须尊重。

这些评价可能有声誉,但郑道昭《郑文公碑》的书法艺术水平,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郑文公碑》作为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与其他魏碑书法如龙门作的标题和北魏墓志相比,有相同点和独特风格。 就像康有为说的,那是神韵取胜的。 其运笔参以篆法、中锋为主,偶尔前锋来势汹汹,字势端正,浑厚雄壮,体宽,筋骨。 欣赏《郑文公碑》书法,是欣赏艺术、学习魏碑的优秀典范。

标题:““魏碑书圣”郑道昭”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352.html